上海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迎来新变革,行业企业专家深度介入学科建设
近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宣布成立两大新学部——材料技术学部与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并邀请宇树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兴兴及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多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此举标志着行业企业专家将全面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中,旨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上海市在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3月29日,上海正式启动改革试点,首批涵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五所高校,旨在引导这些高校紧密围绕社会经济需求,制定面向行业产业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的核心在于引导应用型高校找准定位,主动对接重点产业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设立由行业协会及企业负责人构成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上海电机学院同样邀请了众多行业头部企业代表加入其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规划、教学设计等提供决策支持。
在专业设置方面,上海各高校纷纷采取行动,优化专业结构,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上海电力大学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产业需求本位”的转变,淘汰了部分传统专业,增设了与上海新型“3+6”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则新增了多个契合产业趋势的专业,其本科专业中有近八成紧密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了让学生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上海各高校在本科阶段采用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程等专业中实施了校内学习与企业带薪实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则与上海市域铁路运营有限公司合作,探索了新型“企业订单班”,采用工学交替、专微融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方面,各高校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海电机学院聘请企业骨干驻校授课,上海电力大学与百余家企业联合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则减少了基础理论课程学分,增设了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技术类、项目化课程。
在定制化培养方面,上海各高校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按行业大类招生、按岗位需求分班”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深入企业开展沉浸式高质量实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则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实现了“精准定向,缩短周期,入职即用”。
这种让企业“出题”、学生“作答”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人才,还让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