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对二年级的双胞胎兴奋地告知家长,学校即将在家长会后组织春游活动。这则消息不仅让孩子们充满期待,也让家长们回想起以往研学活动的种种经历。
回想起第一学期,学校尚未开展研学活动。到了第二学期,当得知好友参加过类似活动且无需额外花费时,家长只给孩子准备了10元零用钱。然而,孩子们机智地向爱心家长借钱,购买了饮用水和冰淇淋。第三学期,家长告诉孩子,秋游后剩余的零用钱将归他们所有。结果,为了省钱带回家,孩子们在整个秋游过程中没有购买任何物品。
面对小学生研学是否应额外给予零用钱、给多少以及如何管理零用钱等问题,家长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在研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乱花钱或遇到钱不够用的尴尬情况。
去年秋游前,班主任为孩子们设定了规矩:每人最多携带50元零用钱,且不得向随行的家长借钱。这一规定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认为这有助于避免孩子的攀比心理,同时也减轻了随行家长的负担。然而,秋游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家长对班主任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双胞胎将50元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家,打算用这笔钱购买玩具。但班上不少孩子在游乐场玩了射箭游戏,每盘20元。班主任发现后,找到射箭摊位的老板,为班上每个孩子退还了射箭的费用,并要求孩子们退回所得的气球锤子。这一举动虽然体现了班主任的责任心,但也引发了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合理消费的思考。
家长们意识到,50元零用钱虽然看似小事,却折射出孩子们对金钱认知的匮乏。他们不会考虑研学费用是否包含所有项目,也不会规划自己的零用钱如何合理分配在娱乐和必需品上。许多家长既希望孩子享受童年,又担心他们养成挥霍的习惯。这一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家长们自身在金钱教育上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家长开始借鉴日本理财专家横山光昭的《10岁开始学投资理财》一书中的理念。横山作为养育六个孩子的“超级爸爸”,强调财商教育不是“抠门”,而是让孩子从小理解金钱的流动规律,学会规划、储蓄、投资,并承担风险。他提出,10岁是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的关键期,家长应通过零花钱的“财务实验”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书中还提到,零花钱不是“奖励”,而是孩子学习管理金钱的工具。家长应鼓励孩子记账,判断开销是“消费”、“浪费”还是“投资”,从而培养孩子的财商意识。横山的“家庭经济三分法”也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即通过公开家庭开支,让孩子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节约意识。
一位家长表示,与其纠结于“50元该怎么花”,不如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人生规划书”。通过财商教育,让孩子拥有选择权,能够理性面对未来的消费诱惑和投资陷阱。毕竟,家长无法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但可以教会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