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春晚”变战场:巨头混战,共识何在?

   时间:2025-04-26 17:46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雨柔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近期在GTC大会上的“量子日”活动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他表示,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可能需要长达15至30年的时间,这一观点比华尔街的预期更为保守,导致量子计算概念股在2025年1月出现大幅下跌。

黄仁勋原本希望通过“量子日”活动促进英伟达与量子计算界的合作,但结果却意外暴露了量子计算市场的混乱现状。这一事件再次冲击了量子概念股市场,使得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信心受到动摇。

英伟达在“量子日”上邀请了14位量子计算公司的CEO和领袖,共同探讨量子计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然而,这些公司展示的技术路线和商业化路径却大相径庭,彼此间几乎完全不兼容。这种现状让外界对量子计算领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疑问。

在量子计算的技术路线中,超导量子比特是目前最受科技大厂青睐的方向。IBM、谷歌、亚马逊等公司均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超导量子比特需要在极低温下运行,制造和维护成本极高,这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商业化中的应用。

相比之下,中性原子量子比特和离子阱量子比特则展现出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中性原子量子比特通过激光操控原子实现计算,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离子阱量子比特则利用带电离子在电场中的稳定振荡进行计算,具有高保真度和低误码率的优势。然而,这两种技术路线也面临着各自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化难题。

光子量子计算则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技术路线。它利用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光的偏振或路径编码0和1,实现量子计算。光子量子计算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优势,但如何在大规模系统中维持光子的量子态并实现高效计算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量子计算的商业化探索中,不同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些公司选择直接销售量子计算整机和云服务,如IonQ和D-Wave;另一些公司则选择与大企业客户、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量子计算的应用落地。还有一些公司专注于开发量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Infleqtion在量子传感和量子网络解决方案方面的探索。

尽管量子计算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业界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仍充满信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化探索的深入,量子计算有望在药物研发、材料设计、优化问题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多家初创公司在不同技术路线上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未来,中国有望在全球量子计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