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一席关于“海归派”的言论,在中国企业界及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议。
在4月22日的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在连任董事长后,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发表了颇具争议的言论。她指出,由于担心“海归派”中存在间谍风险,格力将优先选择国内高校培养人才。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反响。
争议的焦点之一在于董明珠的言论被指为“标签化污名”,对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公正的偏见。多家媒体批评这一观点为“偏见与危险的结合”,并指出,即使企业不倾向于招聘海归,也不应无端扣帽子、制造对立,这种言论暴露了用人观念的落后。
董明珠的言论还被指责为自相矛盾的用人观。她一方面强调格力“不以年龄资历论英雄”,另一方面却因海归身份一票否决,被网友戏称为“双标”。更有趣的是,格力内部多位高管本身就是海归出身,这一事实使得董明珠的言论显得更加讽刺。
董明珠的言论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焦虑与不安。近年来,随着国际技术封锁的加剧,一些企业对外部人才产生了戒备心理。然而,将焦虑简单归结为“海归威胁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暴露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全球化视野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不足。
对于董明珠的言论,网友们的反应褒贬不一。支持派认为,企业有权根据自身需求筛选人才,而海归中确实存在不少“水硕”。反对派则指出,董明珠的言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伤害了众多海归的感情,且涉嫌就业歧视,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专家们也对董明珠的言论发表了看法。人力资源学者认为,虽然企业用人自主,但“间谍论”显然超出了合理范畴,涉嫌就业歧视。经济学家则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封闭策略无异于自断双臂,格力若继续坚持排斥海归的用人策略,或将错失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
面对董明珠的言论及其引发的争议,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应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破局?或许,华为的启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任正非曾提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理念,强调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在华为的5G标准制定团队中,海归专家占比超过30%,国际化人才网络成为其技术突围的关键。
与此同时,小米等企业的野心也不容忽视。尽管雷军曾被董明珠“内涵”,但小米在智能工厂布局方面默默发力,剑指中国第三大空调商。其人才库中,海外背景工程师的占比逐年攀升,显示出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视。
董明珠的言论不仅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焦虑与不安,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才战略的深入思考。偏见比间谍更危险,封闭比技术卡脖子更致命。中国企业应摒弃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全球化挑战,共同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