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零一中,有这样一位教育者,他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一位热爱阅读、推崇教育的智者——熊永昌校长。
走进熊校长的书房,仿佛踏入了一座知识与智慧的殿堂。书架上整齐排列着数学专著与教育典籍,人文历史与红色经典书籍交相辉映,彰显着主人的广博学识与深厚底蕴。一本泛黄的《逻辑与演绎科学导论》尤为引人注目,这是熊校长刚大学毕业时,数学特级教师王树茗先生赠予他的入职礼物。三十年来,这本书中的严谨思维范式一直启迪着他,使他始终保持着追本溯源的思考习惯。
在北京一零一中,阅读已成为教师们平凡而重要的事情。每个教研组都设有专业的书柜,老师们将自己的专业书籍放入其中,方便全组教师翻阅学习。熊校长深知,教育应为每个生命搭建适切的成长阶梯,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的养成。
熊校长强调:“学校本就是读书之地,阅读本不应号召。”他十分推崇《礼记·学记》,认为这篇文章承载着中国教育智慧,印证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规律。为了营造“书香校园”,他建议教育者、办学者和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为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开设主题明确的阅读课,打造“流动书吧”,让校园成为图书馆,处处可读。
作为数学特级教师,熊校长深知数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他向同学们推荐《古今数学思想》与《数学大师》这两本数学经典,希望通过阅读为学生架设通往数学本质的桥梁。同时,他也理解数学可能令人又爱又恨,因此他幽默地表示:“如果实在不喜欢数学,可以先从喜欢数学老师开始。”这句笑谈背后,蕴含着“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智慧。
熊校长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也有一代人的书单。从《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到《平凡的世界》,这些书籍不仅陪伴了他的成长,更培养了他的阅读习惯和家国情怀。他感慨地说:“当年一零一师生们在烽火中护送的不仅是典籍,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每年新生入学,他都会讲述这段历史,希望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找到为之奋斗的方向。
在思政教育方面,熊校长强调要通过系统学习历史,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他推荐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认为这本书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精神密码的经典文本。同时,他也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引导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和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
熊校长深知,作为一名教育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他用水比喻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迭代,一桶水是不够的,老师们需要一眼泉,从中找到泉水的策略和方法。”他鼓励教师们保持源头活水般的终身阅读,以应对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他思考着教育的未来走向,认为创造性教育将成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未来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