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海归人才在社会与企业中地位的讨论再度升温,源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一席言论。她在公开场合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广泛争议。
董明珠的此番言论,被批评者认为违背了基本常识,将个别间谍案例扩大化,误导了对海归人才的整体评价。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精英与海归人才本应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将个别案例作为整体判断的依据,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偏见。
事实上,格力电器提出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愿景,与董明珠的“海归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愿景强调了全球化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态度,而“海归论”则显得狭隘且有害。它不仅伤害了留学人才回流的感情,更可能阻碍企业乃至国家的人才战略实施。
回顾历史与现实,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全球化人才交流与流通。新时代的人才强国战略更是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在全球贸易摩擦复杂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和机构出现了对管理、技术安全风险的担忧。但安全不能异化成排他,防范风险也不能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
对人才的极端化思维并非首次出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曾是普遍观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人才多元化已成为共识。然而,如今董明珠的“海归论”却再次将人们拉回了对人才评价的极端化陷阱。
除了认知局限外,董明珠的“海归论”还暴露了企业管理逻辑上的短板。在主流市场和法律框架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背景审查、保密协议、技术防火墙等机制来平衡安全与开放。而非简单地对某个群体贴上标签,因噎废食。
事实上,以风险之名隔离海归群体,无异于人才招聘领域的地域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等。这种极端的偏见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可能引发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寒蝉效应”。
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的言论已超越了企业决策范畴,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企业家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发表经不起推敲的极端言论。否则,这种言论不仅损害个人形象,更可能误导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