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盒经济”如火如荼,一种新兴的直播形式——“拆卡直播”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了一种风靡的娱乐方式。然而,这种看似新潮的娱乐方式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拆卡直播间中,主播们手法娴熟地拆封卡包,展示五彩斑斓的卡牌,每当发现稀有卡牌时,便会提高声调,弹幕也会满天飞。然而,这一切可能并不是观众所想象的那样随机和公平。实际上,部分主播通过后台操控中奖概率、提前拆封筛选商品、调换卡牌等级、虚构交易记录等手段,将随机抽卡变成了一场场精心设计的“剧本杀”。
孙敏是一位会计,她发现儿子沉迷拆卡直播后,开始在各大直播间“蹲点”观察。她注意到,一些直播间中经常抽中高位卡的总是固定几个人,而且订单页面的编号与条形码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当她发弹幕询问时,竟直接被踢出了直播间。这让孙敏更加坚信,拆卡直播中存在“猫腻”。
曾在拆卡公司工作的江涛透露,拆卡直播中的“猫腻”远不止于此。他表示,直播间里的一切都尽在人为掌控之中,主播可以随时“调包”,确保那些出手阔绰的大客户能够抽到稀有卡牌。而大部分用户则很难抽到高级卡,只有那些频繁下单的老顾客才有“欧”的机会。
江涛还透露,一些拆卡公司甚至会提前拆封卡包,筛选出高卡位的卡片,再从一堆普通卡中随意挑选一张放回卡包,最后用透明胶带将卡包仔细粘好。为了防止“露馅”,在直播过程中,这些动过手脚的卡包背面是绝对不会面向镜头的。而一些更“聪明”的人,则会利用卡包透气孔或称重等方式作弊。
拆卡直播之所以能够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除了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外,还与其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密不可分。主播们深谙消费者心理,将“斯金纳箱”的间歇性奖励机制运用得淋漓尽致。他们会在拆卡过程中刻意制造“就差一点”的错觉,不断刺激着观看者的多巴胺,让人产生“再试一次”的冲动。
然而,随着拆卡直播的火爆,其背后的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一些直播间打着拆卡的幌子,搞起了“猜星座”、“押数字”等博彩游戏,完全背离了拆卡的初衷。而那些坚持原汁原味拆卡的主播,由于拒绝使用各种营销套路,往往人气低迷、收入微薄。
拆卡直播的火爆也带动了整个卡牌市场的繁荣。卡游公司以盲盒形式售卖卡牌,评级机构借评级服务推高卡牌估值并收取费用,二手商家通过倒卖稀有卡牌赚取差价,各方在利益链条中赚得盆钵满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卡牌公司卡游在某短视频平台的销售额高达2.78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的8000万。
然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消费者被裹挟的身影,其中不乏未成年人。他们被拆卡直播中的刺激和诱惑所吸引,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甚至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而一些主播和拆卡公司则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通过作弊和欺诈手段获取巨额利润。
拆卡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当它被一些不良主播和拆卡公司利用时,就会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拆卡直播中的诱惑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