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马:宫廷娱乐的璀璨明珠
在唐代,舞马作为一种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成为了贵族们争相观赏的盛宴。宰相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生动描绘了舞马的盛况:“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诗中舞马雄健的姿态与大唐盛世的晚宴交相辉映,彰显了大唐的辉煌与繁盛。
舞马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在《献文帝马表》中便提及了对舞马的要求:“形法应图,善持头尾。”这表明舞马在中国宫廷的历史中早已存在。舞马,顾名思义,就是让马匹经过专业训练后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它类似于今天的马术表演,但主要是为了迎合宫中贵族的娱乐需求。
舞马经过盛装打扮,伴随着特有的乐曲在舞台上展现雄健的身姿与独特的舞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唐代,能否观看舞马表演甚至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而舞马的选拔过程也极为严苛,需经历重重选拔才能进入宫廷。
首先,舞马的出身血统需为纯正的西域血统,因为西域马匹相较于中原土马更为灵动矫健。西域广袤的疆土和自然环境为马匹提供了更好的锻炼空间和生长环境,经由他们训练出的马匹是舞马的良好选择。其次,舞马的颜值也需达到较高标准,才能满足宫廷贵族的审美需求。最后,舞马的身材也需符合特定要求,不能过瘦或过胖,肌肉线条要明显,马腿要修长,马毛要柔顺飘逸。
除了进贡和战利品外,唐代还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直接购买宝马。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唐朝的购买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贩马商人手中购买优良的宝马。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舞马,唐代宫廷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内闲厩。唐朝初年,宫内设有六个闲厩专门培育御马,但官职设立较为简单。随着唐代中期舞马数量的增多,朝廷在内闲厩的基础上设立了详细的官职来管理舞马。唐玄宗时期,内闲厩正式以管理机构的名义出现,并设立闲厩使来官吏统筹整个内闲厩。内闲厩的官员数量增多,官职设立和分工也逐步完善和细化。
在舞马的管理上,内闲厩下设司库、奉乘、司廪三个职位,分别负责舞马的数量管理、训练和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喂养工作。奉乘之下又设立兽医、习驭、章闲、典事等官职,其中习驭是舞马训练的核心官职,一般由具有丰厚驯马经验的西域驯马师担任,负责为舞马编排舞蹈和选配音乐。
唐代舞马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宫廷娱乐生活,也推动了马匹品种和驯马技术的交流与进步。然而,舞马的盛行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和对异域文化的热衷,成为唐代鲜为人知的时代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