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文理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其中提出的待遇条件令人咋舌:博士入职满两年后可直接晋升为副教授,无需经过评审流程;而硕士学历的配偶则可以随调并获得编制。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感叹:“高校抢人已经卷到这个程度了吗?”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人才焦虑愈发明显。作为甘肃省属的一所本科院校,兰州文理学院既非“双一流”高校,也不位于一线城市,因此在吸引优质博士人才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了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该校祭出了职称和编制的“杀手锏”。
根据当前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博士入职后通常需要先担任讲师职务,再通过论文、项目、教学等多方面的考核才能晋升为副教授,这一过程短则三到五年,长则可能更加漫长。然而,兰州文理学院却打破了这一常规,承诺博士入职满两年后可直接晋升为副教授,这无疑为博士们打通了一条职称晋升的“快车道”。该校还推出了配偶随调入编的政策,这一举措更是戳中了众多“学术夫妻档”的痛点,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然而,这一招聘启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认为,职称评审本应基于学术成果和教学能力进行,直接“保送”副教授可能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甚至滋生“躺平”心态。但也有支持者指出,在“破五唯”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特定学科急需人才时采取“特事特办”的做法未尝不可,这有助于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
关于配偶随调入编的政策,同样存在不少争议。有网友质疑,事业单位编制向来是“严进严出”,配偶随调入编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挤占公共资源的问题?如果配偶的学历和能力不达标,仅因婚姻关系而入编,是否对其他求职者构成了不公平?对此,校方尚未给出明确回应。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速成式”的职称承诺是否与学术成长规律相悖?在短短两年内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副教授?如果只求“数字达标”而忽视质量,是否会导致职称含金量的贬值?另一方面,“家属福利”能否真正留住人才?虽然短期内可能吸引部分博士落户,但如果科研环境、发展平台等“硬实力”跟不上,人才仍可能选择跳槽。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如何走出“高福利低效能”的困局?与其盲目砸钱砸编制,不如优化评价机制、打造特色学科,用长远规划和清晰的职业前景来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才。毕竟,教育不是一场“速成游戏”,真正的“人才大战”应该回归学术本质,用尊重规律的环境、可持续的机制和清晰的职业前景来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