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旧情怀的驱使下,笔者近日鼓起勇气,重拾了Steam游戏库中尘封已久的《永恒之柱》(Pillars of Eternity)。这款游戏,源自名声响当当但又以复杂剧情和高难度著称的黑曜石工作室。
提到黑曜石,不得不提其经典之作《异域镇魂曲》,这部作品因过于前卫的游戏机制和晦涩难懂的剧情,即便是资深玩家也往往只能将其作为小说般阅读,而非真正通关。语言障碍和民间汉化质量的不稳定,更是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一层难以逾越的门槛。
相比之下,《永恒之柱》作为黑曜石2015年的作品,采用了自家改良的DnD规则和原创世界观,汉化质量也相对可靠(尽管后续更新可能导致汉化失效)。对于经历过早年半即时制RPG洗礼的玩家来说,上手难度相对较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永恒之柱》会是一场轻松的游戏体验。
在游戏中,玩家会遇到一群性格古怪、口无遮拦的队友,他们不仅对玩家谈不上礼貌,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显得相当冒犯。这些角色并非为了彰显魅力而设计,他们本身就是如此别扭,甚至有些疯癫。然而,黑曜石却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将这些令人不适的角色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刻画得深入人心。
游戏的世界观和角色逻辑高度自洽:一个破碎的世界自然孕育出破碎的人,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世界同样会培养出无法自我救赎的人。玩家与这些队友一同踏上旅程,共同面对失败与迷茫,打败大魔王只是最表层的目标,真正的内在牵绊在于共同抵抗既成的绝望。
《永恒之柱》的核心不在于拯救或改造世界,而在于如何接受和面对既有的失败与徒劳。每个队友的个人故事,包括主角的初衷,最终都似乎一无所获。小悲剧和失落不断发生,整个旅程仿佛充满了无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比与强大敌人的战斗更为痛苦,但正因为有同样经历的队友陪伴,玩家才能在最后鼓起勇气向大魔王宣告:凡人的人生并非只是悲剧的循环,我们能找到自我救赎的道路。
即使《永恒之柱》已经发售了10年,它仍然具有重玩的价值。游戏触及的核心问题——如何接受破碎的世界、如何忍受无法改变的生活——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游戏通过不受欢迎的队友、不完美的支线和模糊的主线结局,不断迫使玩家思考这些问题,甚至用长篇累牍的辩论来揭示这些伤疤。
这种风格在游戏的DLC《The White March》中得到了延续。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甚至能够对抗神明的意志,坚守自己的主体性。队友们,根据玩家与他们的对话态度,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或许不能。但无论如何,《永恒之柱》在没有浪漫线的情况下,通过这段特殊的旅程建立了玩家与队友之间的深厚联系。
最令人震惊的是DLC结尾的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如果玩家完成了队友的个人线,即使是最令人讨厌的队友也会欣然接受指派,慷慨赴死,并留下感人的遗言。他们认可了玩家和这趟旅程的意义,超越了彼此间的矛盾和分歧。
黑曜石通过《永恒之柱》展现了一种超越阵营立场的共情,让我们相信精神上的焦虑和困苦并非徒劳。即使只是虚构的剧情,也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安慰。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和撕裂的时代,无论是业界还是受众,都很难再接受这样一部充满冒犯但真诚深刻的作品。这是另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