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中小学双休制度的落实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该制度已实施两个多月,但各地的执行程度却大相径庭,甚至出现了不少乱象。
教育部针对这一现象,通报了全国多地中小学违规补课的典型案例。在河北,一所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中学被取消了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的资格;江苏则对四所假期违规补课的学校取消了相关荣誉称号;河南则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的几所学校进行了全省通报批评,其中三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这些措施不仅显示了教育部对双休制度落实的重视,也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双休并非一阵风,而是要将这一制度真正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落实到位。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双休制度的落实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少学校在执行过程中花样百出,有的实行“自愿双休”和“自愿单休”,实则要求学生周六留校学习。这种“自愿”往往带有无形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难以拒绝。
一位山东烟台的老师分享道:“我们这里也是自愿双休,但领导说了,该讲课讲课,不用几天那些不来的就着急了,最后就都来了。”这种“自愿”不仅针对老师,也针对学生。在广州,一位高二学生表示:“我们班四十几人,有25个‘自愿’周六在校自习。”
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的“自愿”双休并未真正让学生得到休息。有的学校虽然开放了教室、图书馆等场所供学生自习,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学生吐槽:“我去学校自习,其他同学嘻嘻哈哈聊天,要么就是开多媒体刷短剧,特别吵。”
除了双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少家长和老师还对双休背后的内卷本质表示担忧。尽管学校落实了双休,但学生的作业量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加。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平常学习任务繁重,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作业。
由于双休减少了补课时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课程内容,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消化课上讲的内容。这种“休了但没完全休”的状态让学生和家长对双休政策产生了质疑。
更为严重的是,双休在一个省内的落实也往往不均衡。在杭州,有家长质疑:“为啥杭州市区的高中生就必须要双休,而其他县中或者市的高中都可以单休?”这种不均衡的落实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感到不满和担忧。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重拳出击整治双休乱象,无疑是对教育生态的一次清理。尽管整个教育改革需要长期的过程,但双休制度的落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我们期待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双休制度能够真正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