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宁夏回族自治区,是风沙进入祖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带,是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风沙为患。宁夏一直在与荒漠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推动山川大地由“黄”向“绿”转变。

2025年4月11日,沙尘天气里,宁夏中宁鸣沙镇项目地春种
2015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落地宁夏,加入到荒漠化治理的战斗中。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先后在西海固、中卫地区通过种植枸杞,推动“绿色公益循环产业项目”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发起于2007年,项目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通过生态治理助力地区生态产业发展。不仅为农户免费送去优质树苗,扶持村民发展经济林种植,还创造了大量用工岗位。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农民家庭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十八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吸引超过9000万爱心人士支持参与该项目。先后在甘肃、宁夏、辽宁、云南等地累计种植和养护沙棘树、石崖茶、枸杞林、“晚秋蜜”桃、古茶树等生态经济树种2044万株,绿化荒山16万亩,援助家庭3.8万户。

2025年4月,探访团在2023年栽种的枸杞林合影
在2025年植树月之际,“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邀请捐赠人代表、企业代表、公益平台代表以及媒体人组成探访团,前往宁夏中卫项目地,开启了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春意浓浓 一起种下希望树
宁夏的四月,绿意悄然萌发,然而大风裹挟着风沙,肆意吹拂在中宁县的广袤土地上。在“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地——中宁县鸣沙镇,农户李大哥正热情地为探访团成员讲解枸杞种植的关键要领:“三埋两踩一提苗”。探访团成员们积极响应,纷纷挥锹铲土、扶苗填坑。不一会儿,一株株枸杞树苗便在春风中傲然挺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探访团成员在宁夏中宁县鸣沙镇项目地栽种枸杞
枸杞,作为宁夏的瑰宝,其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早已被世人所认可。同时,枸杞能在荒漠、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中生根发芽,吸附大气中的颗粒物,是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树种。
“我深知树木有着诸多重要作用,像制造氧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等。2021年我在甘肃敦煌时,遭遇了一场极为猛烈的沙尘暴。与当地居民交流后得知,前些年的沙尘暴规模更大、频次也更高。但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情况已得到显著改善。种树意义非凡,只要有机会,我都会踊跃参加种树活动,平时也热衷于在网上捐赠相关项目。”作为生态志愿者兼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捐赠人的孙重阳感慨道。他表示,亲眼看见项目地的环境现状,看到那成片望不到尽头的枸杞林,深感能为当地生态改善添砖加瓦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
2025年,该项目将持续在宁夏中宁地区稳步推进。农户李大哥望着新栽的树苗,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这枸杞树既能抵御风沙,又能结出致富的‘金果’,咱老百姓的日子可是越过越有盼头啦!”

捐赠人寄语
中国绿化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称:“每一棵树都承载着一份希望,每一片绿都彰显着一份责任。我们将持续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借助‘互联网+公益’模式,吸引更多人投身到植树造林的事业中来。”
生态赋能 铺就农户幸福路
枸杞种植,为项目地带来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红利。它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农户们收入渠道多元,通过售卖枸杞、收取土地流转费、在合作社工作拿薪酬,以及参与枸杞采摘赚取劳务费,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此次探访活动中,成员们走访了多个受益农户家庭。
43岁的苏巧云,是宁夏中宁县太阳梁乡德盛村人。20年前,苏巧云一家作为生态移民,从固原搬到了中宁。起初,家中靠几亩地维持生计,土地流转后,她和丈夫都外出打零工。

探访团与苏巧云(右一)交谈
2019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在德盛村落地,苏巧云就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从事与枸杞相关工作。如今,因为项目的帮扶,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对此,苏巧云感慨良多,她说:“枸杞给我们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给我们农村女性和老人带来就业机会,种植枸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当日,苏巧云身上穿着一件“幸福家园”马甲,她介绍说,这是参加2023年“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新媒体培训班发的,一直都保留着。谈到培训,苏巧云说她曾羡慕短视频平台上的带货主播,培训后,自信心大增。“学会了短视频和直播技能,虽然直播带货还有难度,但我会努力练习,希望通过直播把咱们的枸杞及其他产品卖向全国。”
中国绿化基金会项目二处处长黄红介绍,“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在向农户供应苗木的过程中,还会定期组织开展种植及抚育技术培训活动,全力保障农户种植的枸杞不仅种得好,而且能养护到位,最终实现良好的收成。近年来,随着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兴起,基金会深入调研,并充分倾听农户反馈,积极开展了多场电商与短视频培训,为农户发展赋能,使得他们能够借助直播等多元形式,获取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后续,该项目将持续推动电商及短视频培训课程的开展,培训对象面向宁夏枸杞种植农户以及相关企业,助力更多人融入新经济模式之中,创造更多财富价值。
苗木是根,市场为翼
好苗方能育成好树,好树才可结出硕果。“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提供的枸杞苗木,皆是经科学选育的优良品种,不仅具备耐旱抗盐碱的特性,所产果实更是个大味甜。探访团成员走进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枸杞苗木基地,全方位了解了苗圃起苗、拔苗、修剪、分拣、打捆以及储存等一系列严谨工序。

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苗木基地
4月,恰是枸杞苗木栽植的高峰期。在苗木基地中,一捆捆分拣完毕的苗木在地头有序码放。为确保苗木质量,基地会将分拣后的苗木及时入库,采用科学“保鲜”手段进行储存,静候车辆集中运输,将这些希望之苗送往各地。
除了深入探访枸杞苗木基地,探访团还前往了枸杞产品加工厂以及宁夏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据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祁伟介绍,中宁县全力推进科技兴杞工程,积极培育并引进了一批枸杞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以此延伸枸杞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产业全链条式发展。

参观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
步入全国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场——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探访团眼前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成袋的枸杞整齐码放,往来客商穿梭其中,询价、比较,交易氛围热烈。此地作为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量高达14.4万吨,“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地农户的部分枸杞也会在此交易销售。
如今,宁夏已稳居全国枸杞产业的核心地位,拥有最扎实的产业基础、最完备的生产要素、最强劲的科技支撑、最高的深加工集中度以及最突出的品牌优势,为“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在宁夏持续实施奠定了坚实根基,让老百姓通过种植枸杞获得更大收益。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
此次探访团还奔赴宁夏中卫市,专程到访了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在这里,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治沙专家唐希明,详细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沙技术,并且亲自上手,悉心指导探访团成员扎下麦草方格。
唐希明堪称治沙领域的传奇人物。数十年来,他心无旁骛,始终坚守在腾格里沙漠的治沙一线。多年间,他参与治理的沙漠面积达 100余万亩。其发明的植物草方格技术,搭配独具匠心的“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率,为国家节省了海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治沙专家。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治沙专家唐希明指导扎麦草方格
腾格里沙漠,作为我国的第四大沙漠,在蒙古语里,“腾格里” 寓意为“天”。曾经,“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便是腾格里沙漠的真实写照。宁夏中卫市恰好处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沙坡头区域分布着高大的格状流动沙丘,一度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危害的重要源头。
在中卫,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前赴后继、不断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先固后治,固阻结合”防沙治沙新模式。历经长期努力,局面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大逆转。如今,腾格里沙漠已后退至距离城区20公里以外的地方,治理后的沙地植被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1%大幅提升至30%,将近百万亩原本流动或半流动的沙丘成功转化为固定沙丘。
2016年至今,“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在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持续发力,为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援助农户开展枸杞种植,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村庄筑起防风固沙绿色屏障,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022年6月拍摄的宁夏中宁项目地采摘枸杞画面
站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探访团成员们目睹了沙漠的浩瀚,了解了治沙成果,深切体会到治沙工作的艰难与不易,也由此更加坚定了参与植树造林公益项目的决心,立志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绿到一方富。“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正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春天播种希望,收获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