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和煦、丁香绽放的清华园中,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仪式于2025年4月21日悄然举行——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一时刻,犹如一枚精心雕琢的时光印记,镌刻在中国教育学科百年发展的辉煌篇章之中。
追溯历史,从1926年哲学教育系的初步设立,历经1979年教育研究室的转型探索,直至今日教育学院的华丽升格,清华大学教育学科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跃。这三次重大变革,不仅映射出中国教育从危机应对到追赶超越,再到引领创新的壮阔历程,更见证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深刻演进。
教育史学家周洪宇曾深刻指出,学科建制的演变史,实则教育思想演进的物化体现。清华教育学科的三次转型,恰好与中国教育发展的三大阶段相呼应:从民国时期的学科奠基,到改革开放后的应用导向,再到新时代的战略升级,每一次转型都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此次教育研究院的升格,绝非简单的名称更换,而是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华丽转身。新成立的教育学院,在组织架构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精神,其下设的未来教育实验室、教育技术融合中心等机构,将脑科学、量子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教育研究,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学的学科界限。
石中英院长,这位从北师大教育哲学博士成长为清华教育研究院掌舵者的学者,其学术轨迹与教育学院的战略升级不谋而合。他在就职演讲中强调,未来的教育学不应局限于书斋中的思辨,而应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智慧源泉。这一理念,预示着中国教育学科正经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范式转变。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清华教育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三维赋能体系”。在理论创新维度,设立“教育基础理论攻坚计划”,破解学习机制黑箱,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治理理论,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操作系统;在人才培养维度,创新“双螺旋”育人模式,培养具有科技素养与全球视野的战略人才;在社会服务维度,构建“教育智库联合体”,为县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未来城市教育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在全球教育治理的舞台上,清华教育学院同样展现出中国智慧。其主导的“数字丝路教育共同体”,连接多国高校,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学分互认体系,推动中国教育质量标准走向世界。同时,启动“教育文明对话工程”,通过数字人文手段解码不同文明的教育基因,为构建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