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像抽象,却为何总能迅速捉拿犯人?这一历史谜团近日被揭开。
在古代,官府发布的通缉令上,犯人的画像往往十分抽象,有时甚至故意丑化以突显其凶恶。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即便画像与实际相差甚远,官府仍能迅速捉拿犯人。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依靠画像本身,而是得益于当时的户籍制度、宵禁和连坐制,以及悬赏制度。
首先,古代的户籍制度严格,人们的出行受到严格限制。早在周朝,人们若要出远门,必须向官府申请路引,类似于现代的护照。没有路引,人们将难以远行。中国还是最早使用身份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350年,商鞅创造了“照身帖”,作为最早的身份证,它的使用极大地限制了犯人的流动。
其次,宵禁和连坐制的实施,使得犯人难以藏匿。在古代,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宵禁制度,限制了人们的夜间活动。同时,连坐制的推广让居民之间互相监督,一旦发现罪犯而不举报,将按从犯论罪。这样的制度下,人人自危,很少有人敢窝藏罪犯。
最后,悬赏制度的设立,更是激发了民众捉拿犯人的积极性。在春秋时期,楚平王为了拘捕伍子胥,悬赏了五万石粮食,相当于现在的六百万斤。到了明朝,悬赏制度更是得到了超级加倍,抓住重犯不仅可以直接授官,犯人的所有财产也归举报人所有。这样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陌生人来到本地,很容易被有心的人盯上,并很快被辨认出身份。如果犯人远离城市,虽然可能暂时躲避抓捕,但在荒郊野岭生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便通缉令上的画像并不逼真,官府也能迅速捉拿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