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的一所新兴教育学校里,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所学校的校长,在2021年暑假接到了调任通知,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挑战,他开始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学校的施教区位于“四口圳”,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这里聚集了两万多名主要来自云、贵、川、桂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一次家访中,校长亲眼目睹了这些“新市民”家庭的生活状况:简陋的家具、破旧的书籍,以及孩子们陌生而好奇的目光。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儿童”这一概念。
在深入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生命教育,让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后,校长对“看不见的儿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忽视了儿童期的内在价值,将他们视为尚未成长的大人。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尊重、欣赏、保护并发展他们的内在价值。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校长和他的团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理念。他们提出了“儿童不是尚未成长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的儿童观,并致力于捍卫儿童的内在价值。他们鼓励教师拥有一颗童心,崇尚自然与纯真,与孩子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同时,他们也努力让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适应学校,打造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遵循“一百个世界一百种可能”的原则,为每个孩子提供丰富而独特的成长空间。他们引进了科技馆课程,开设了发明创造、STEAM、家庭实验室和AI等多种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他们也推出了“三六学习链”这一全学习周期学习结构,让孩子们在创造中不断成长。
在评价体系上,学校摒弃了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转而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他们利用AI技术对学生进行“成长画像”,并将“学生喜爱率”作为教师专业高低的评判标准。这一变革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眼神更加明亮。教师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观察和了解孩子,如何陪伴并引领他们成长。而这一切的变革,都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理念——“童在这里”。在这里,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教育典范。它的故事,也在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重新认识儿童、发展儿童、向儿童学习、与儿童共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童在这里”的理念将继续引领着这所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