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个人成长与环境塑造的议题时,一句源自19世纪中叶的德语箴言“Der Mensch ist, was er ißt”被广泛引用,其英文版“You Are What You Eat”不仅关乎饮食健康,更隐喻了人的精神世界由经历塑造。类似地,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B・华生在20世纪初的论断,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尽管未至决定论,但足以让人反思信息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力。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平台作为新时代的流量霸主,占据了用户大量时间。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底,国内用户月均使用手机时长超过171小时,其中约63小时用于观看短视频,这一趋势引发了公众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担忧——即算法是否限制了用户的视野,使其沉溺于同质化的信息泡沫中。
所谓“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提出,描述了个体在信息消费中自我设限,仅关注符合个人兴趣和偏好的内容,如同被信息茧壳包裹,视野受限。面对这一质疑,短视频平台如抖音,通过举办“安全与信任中心开放日”等活动,主动向公众揭开算法原理与平台治理的神秘面纱。
抖音的推荐算法机制,简而言之,是从海量内容中精准挑选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送。这一过程分为“召回”与“排序”两大步骤。召回阶段,算法通过用户历史行为快速缩小内容范围;排序阶段,则基于用户短期互动与长期价值,对内容进行打分排序,确保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和精准性。其中,协同过滤、神经网络等技术被广泛应用,旨在捕捉并匹配用户兴趣。
然而,抖音深知“信息茧房”的潜在危害,因此其算法设计并非单纯追求用户短期满足,而是着眼于长期价值,即鼓励用户探索多元内容,维持平台活跃度与用户粘性。为此,抖音采取了多样性打散、多兴趣召回、随机推荐等一系列策略,确保用户在享受个性化内容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新鲜、多元的信息。
尽管如此,平台治理仍是抖音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确保内容健康,抖音采取了“人工+机器”的双重审核机制,对所有上传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内容首先经过机器识别,对于高风险内容直接拦截;对于疑似问题内容,则进入人工审核流程。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若出现异常,如举报增多、评论质疑等,也会触发二次审核。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将不良信息的危害降到最低。
抖音生态运营经理在采访中强调,平台治理与算法透明度已成为公司今年的工作重点。面对用户、媒体及监管部门的反馈,抖音正积极采取行动,以提升公众信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不仅承载着娱乐与商业功能,更需承担起构建健康社区、促进信息多样性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