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线上预订酒店的消费者频繁遭遇“照骗”陷阱,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多地网友爆料,有人花费上千元预订的海景房,实际入住后发现内部景象与网站照片大相径庭,完全是经过精心渲染的效果图。还有的消费者预订了大床房,结果却发现床的尺寸小得可怜,甚至不如家里的沙发宽敞。
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消费者要求退房时,部分酒店竟以合同条款为由,要求消费者支付高达80%的违约金。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消费者原本满怀期待地预订酒店,却如同在开盲盒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失望。
我国法律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一直很大,《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家却以“艺术效果”为借口,利用广角镜头和渲染图进行视觉欺骗,并在合同中设置“图片仅供参考”的格式条款,企图逃避责任。
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桥梁,在线旅游平台在这场“图片游戏”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利益最大化,一些平台默许甚至鼓励商家上传美化过度的图片,甚至提供“一键智能美化”工具,完全忽视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审核宣传内容”的要求。同时,平台通过设置“不可取消订单”和“高额违约金”等规则,将风险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在面对“照骗”时,往往维权艰难。拍摄对比证据、申请专业鉴定、经历漫长的诉讼过程,这些繁琐的步骤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商家和平台之间形成了默契的“攻守同盟”,消费者的差评被折叠、投诉被拖延、退款遭克扣,使得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在法律层面,应细化“图片与实物不符”的认定标准,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门槛。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要求商家自证宣传的真实性。在平台层面,需要打破流量至上的逻辑,建立“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线,利用AI技术识别过度修饰的图片并强制标注“效果图”,同时设立“冷静期”允许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无责退单。
在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牵头制定在线酒店信息发布的相关规范,明确图片修饰的尺度和房型标注的误差范围。只有当法律、平台和行业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所见即所得”的预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