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重构学科布局,探索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新高度

   时间:2025-04-15 09:12 来源:天脉网作者:江紫萱

在江西省,南昌大学作为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近年来在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展现出新的风貌。

图中,南昌大学谢明勇院士(右三)及其团队正专注地进行实验,这一幕正是学校科研氛围的缩影。

南昌大学校门巍峨,见证着学校的每一次变革与成长。

自2012年起,南昌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本科专业评价工作,这一举措为学校后续的专业优化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2019年,学校果断决策,一次性关停了33个专业,这些专业普遍存在着适用性不高、办学能力不强、招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彼时,南昌大学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数量为132个,而到了2024年秋季招生时,这一数字已经缩减至92个。

面对这一变革,南昌大学副校长葛刚表示:“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近年来,南昌大学通过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了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仅设立了人才培养特区和学科特区,还打破了专业与院际界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如何在把握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持久性的同时,面向未来办教育?”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此,学校决定采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对现有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与改革。经过几轮调整,学校不仅关停了部分专业,还新增了10个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的新专业。

南昌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一方面满足国家战略和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确保基础学科的发展。学校对数理化生、文史哲、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加强了建设与投入,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

南昌大学还以3年为一轮进行本科专业调整,现已完成两轮调整工作。经济管理学院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关停了4个办学优势不明显的专业,如今只保留了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资源得以更好汇集。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南昌大学际銮书院成为了一块宝贵的“试验田”。自2015年成立以来,书院以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之名,开办了覆盖文、理、工、医的多个实验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书院实行“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培养创新能力。

李思忆是南昌大学2020级稀土实验班的学生,她原本学的是经济管理,后来因为一则稀土实验班面向全校招生的信息而加入了这一特殊的学习群体。经过几年的自主选课,她最终选择拿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证。李思忆认为,书院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融合”,让她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课表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际銮书院的探索对学校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昌大学开始鼓励各个学院也办实验班,并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社会适应力。学校已经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实验班,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

在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两大王牌学科被誉为“红花”,它们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了推动这两朵“红花”带动相关“绿叶”学科的发展,学校于2018年在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中开展了“学科特区”试点。通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学校推动了在建学科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提升了服务能力和贡献度。

学科特区实行首席负责制,在职称评审中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经过6年的建设,学科特区在学科交叉上定方向,形成了比较优势,推动了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凝练出了多个学科方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