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编剧长文剖白创作心路,直面剧情争议
近日,《雁回时》一剧的编剧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针对该剧播出后引发的剧情争议进行了回应。文中,编剧不仅表达了对观众反馈的理解与尊重,还深入剖析了创作背后的思考与挣扎。
编剧在文中坦言,面对观众的种种质疑与批评,自己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一方面,他深知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作品一旦有了表达,就难免会受到批判,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种批判往往容易演变成侮辱性的咒骂,充斥在社交平台的私信与评论区。
关于剧中的爱情线,编剧特别指出,庄寒雁最终走入婚姻并非为了迎合爱情叙事的传统套路,而是有其深刻的隐喻意义。他通过慢镜头等手法,试图传达出庄寒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悲剧色彩,以及她与整个时代抗争的无力感。编剧强调,他对庄寒雁等角色并无恶意,只是希望她们的伤痛能够被看见,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故事,而非简单的爽文。
在女性群像塑造方面,编剧表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跳出传统宅斗文的套路,创作一个从女性互斗到女性联合的故事。他强调,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与经历,她们的行为与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与价值观。编剧试图探讨的,是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这些女性,又是什么在引诱她们走向深渊。
编剧还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文字游戏与隐喻设计。如“幽居”既指隐居也指墓室,寓意着庄家女子们的命运;“蒹葭阁”则象征着大雁的栖息之地,与庄寒雁的命运相呼应。这些设计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编剧表达了自己对女性题材创作的热爱与困惑。他坦言自己一直在摸索女性题材的创作要领,但也经常自我推翻。面对观众的批判与质疑,他一方面希望观众能对坚持表达的创作者多一些宽容;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并无资格要求观众宽容。他只求大家能够相信,编剧写一个剧本要花费数年光景,面对无数艰难困苦,他们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与观众都绝对没有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