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智能手环市场的风光似乎已不再。据洛图科技(RUNTO)最新线上监测报告,2024年度智能手环TOP5品牌榜单中,仅小米实现了正增长,而华为与荣耀两大品牌则分别遭遇了9.7%和10.3%的销量下滑。这一趋势不仅令人咋舌,更透露出整个智能手环行业的寒冬已至。
在行业巨头中,小米的独秀并未能带动整体市场的回暖。其他品牌纷纷陷入衰退,这一现象在智能手环这一消费电子细分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兀,即便是放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也显得颇为异常。智能手环市场的整体萎缩,意味着这一领域已步入衰退期,小米的增长不过是填补了华为、荣耀、KEEP等品牌流失的市场份额。
智能手环为何会陷入今日的窘境?回溯其发展历程,智能手环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记录运动数据的使命。Fibit初代手环的问世,为智能手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随后,随着Google Glass点燃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热潮,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巨头纷纷入局。2014年,小米手环以79元的亲民价格,迅速占领市场,一年内销量破千万。
彼时的智能手环,凭借记录运动数据、监测睡眠等前沿功能,搭配智能手机实现防漏接电话、微信消息提醒乃至移动支付,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潮流单品。然而,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Canalys数据显示,自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巅峰后,智能手环出货量持续下滑,2021年更是被智能手表超越。
消费者对于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等功能的追求,使得智能手环在体积和成本上的限制愈发凸显。受限于使用体验,智能手环内置的传感器类型有限,如心率监测、血氧检测等,而更高级的血压检测、GNSS芯片等则难以配备。智能手环市场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白牌厂商涌入,导致市场鱼龙混杂,价格战频发,进一步压缩了品牌厂商的利润空间。
更为致命的是,手机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推出了“轻智能手表”。这类产品具备智能手表的外观和更丰富的传感器,但搭载算力较低的芯片,使用封闭的RTOS系统,不支持第三方App安装。尽管轻智能手表无法与真正的智能手表相提并论,但其“大号手环”的定位,足以对智能手环形成降维打击。轻智能手表不仅具备手表的装饰属性,还能满足消费者对科技与时尚的双重需求,这是智能手环所缺失的。
轻智能手表在尺寸、外观、续航、功能等方面均优于智能手环,且价格并未对标数千元的智能手表,而是与智能手环相当。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多花几百元购买轻智能手表,远比购买功能单一的智能手环更具吸引力。尽管智能手环在国内市场已逐渐让位于轻智能手表,但在海外市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区,智能手环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腕上设备有着实际需求,而智能手环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实用的功能,仍能成为他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