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殿堂里,总有些故事如同画卷般展开,细腻而深刻。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情感纠葛,主角是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孙多慈与著名画家徐悲鸿。
孙多慈,原名孙韵君,1913年出生于安徽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一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父亲孙传瑷是清末民主革命的一代名士,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孙多慈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自幼受父辈熏陶,她对丹青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徐悲鸿出任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彼时他已与夫人蒋碧薇貌合神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孙多慈,这位年轻貌美、才华出众的女学生。孙多慈的绘画天赋深深吸引了徐悲鸿,他亲自授课,两人逐渐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
孙多慈对徐悲鸿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她成为了徐悲鸿画作中的常客,无论是画室里的微笑,还是围着围巾的飒爽模样,都被徐悲鸿生动地捕捉在画布上。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孙多慈的年轻风韵,更透露出两人之间不言而喻的深厚情谊。
然而,这段师生之恋并未得到世人的祝福。蒋碧薇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她不仅撕毁了孙多慈的画作,还扬言要对其进行报复。徐悲鸿虽然对孙多慈情根深种,但面对舆论的压力和蒋碧薇的怒火,他选择了逃避。孙多慈也深知这段感情的不可为,她选择了沉默与忍耐。
1935年,孙多慈从中山大学毕业,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出版了个人画集。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两人的恋情被孙多慈的父亲得知后,他极力反对这段关系。孙多慈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南京,前往丽水一所中学任教。
徐悲鸿在与蒋碧薇离异后,也未能与孙多慈走到一起。他选择了去印度讲学,而孙多慈则嫁给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这段婚姻虽然带来了物质上的安稳,但孙多慈的心中始终无法忘记徐悲鸿。
婚后的孙多慈继续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她将对徐悲鸿的思念与情感融入画中。虽然她与许绍棣育有两子,但两人的关系始终无法替代她与徐悲鸿之间的深厚情感。而徐悲鸿在回国后,也找到了新的伴侣廖静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1949年,孙多慈前往台湾出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后又赴法国、美国进修,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但心中的那份遗憾与思念却如影随形。
1975年,孙多慈因乳腺癌在美国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她的一生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既展现了她的才华与追求,也承载了那段无法言说的情感纠葛。孙多慈与徐悲鸿的故事,如同一场爱而不得的镜花水月,成为了旧社会悲情中的一段绮丽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