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14年的大都皇城里,梨园之内乐音缭绕,元廷正筹备着一场盛大的祝寿庆典。身为元朝官员的赵孟頫,不得不为此献上自己的贺词,于是创作了《万寿曲》,这是他61岁时的杰作。
赵孟頫手握珍贵的紫毫笔,面前铺展着宫廷特制的云纹笺,墨香与御苑中桃李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宣文阁内。他挥毫泼墨,开篇“春满乾坤”四字,笔势开阔,如同宫门初启般庄重而舒展;写到“万寿无疆”时,墨色突然变得浓重饱满,犹如御印般醒目;结尾“永享遐龄”四字,则又回归清雅,仿佛乐师轻轻收起琴弦的余音。
然而,在这幅作品的落款处,“臣孟頫”三个字成为了赵孟頫日后被批评的焦点。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在南宋灭亡后选择出仕元朝,这一行为让他背负了“贰臣”的骂名。尽管他在元朝为官期间政绩显著,多次为民请命,但这一身份的矛盾与挣扎始终伴随着他。
《万寿曲》是赵孟頫在皇庆三年(1314年)创作的,以行楷书写就,纸本尺寸为纵27.5厘米、横14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以四首乐府词组成,辞藻华丽,结构严谨,歌颂了元仁宗在位的盛世气象。然而,由于落款处的“臣”字,让一些人对他的作品产生了质疑,认为他已经彻底臣服于元朝。
赵孟頫的书法在后世被一些人视为“媚俗”,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作为宋室后裔却为元朝效力的身份。然而,抛开这些争议不谈,《万寿曲》无疑是他晚年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幅作品结构端严精谨,字势挺拔刚健,笔法精美多变,体现了他从中晚年风格向极晚年风格的过渡。
赵孟頫的书法融合了王羲之的温润典雅和唐代李邕的刚健笔力,他提出的“书画同源”理念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中年时期所书的《胆巴碑》相比,《万寿曲》多了几分诙谐与灵动。在写到“蟠桃三熟”时,他将“桃”字的木旁写得圆润如果实;而“仙乐飘飘”四字更是轻盈飘逸,仿佛要随风起舞。
在这幅作品的卷末,赵孟頫郑重地签下了“臣孟頫”的落款,印章也是同样谦卑的自称。他以最谦卑的姿态,向元朝的统治者送上了最高规格的祝祷。或许在那一刻,他能感受到自己贵族血脉里流淌了三百年的风声,但心中或许也隐藏着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与无奈。
两年后,赵孟頫官至一品,达到了他仕途的巅峰。然而,他的心情并未因此变得轻松,时常遥想故国,暗自神伤。他写诗曰:“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行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这首诗像是一场迟来的剖白,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笔墨之情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