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最新发声,为AI打上东方哲学烙印
近期,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AI)的全新视角,这一观点或将在全球AI领域引发深远影响。马云强调,AI的发展应当遵循“AI人本主义”,而非西方的“技术至上主义”。他提出,高科技不应仅仅追求征服星辰大海的壮举,更应关注如何呵护人间烟火,让AI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替代者。
马云指出,AI的发展目标并非让机器模仿人类,而是要让机器能够深入理解人类,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并去做那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事情。这一观点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不谋而合,李彦宏也曾多次表示,机器无需变成人类,也没有必要追求人类形态。
阿里巴巴集团此前宣布,未来三年内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也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投资规模的新纪录。这一举措无疑为马云的“AI人本主义”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马云的理念相呼应,中国科技界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与西方科技圈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西方,以马斯克为代表的“风险对冲”派,在警告AI危险的同时,也在特斯拉投入巨资研发人形机器人;扎克伯格则秉持“商业实用主义”,计划通过AI降低广告成本;谷歌则陷入了“算力军备竞赛”,宣布将投资750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界则更加注重AI的普惠性。李彦宏提出了“智能体革命”的概念,认为2025年将是AI智能体爆发的元年,强调通过大模型API调用赋能各行各业;腾讯则更加注重效率,计划在广告AI和云服务领域投入巨资。
马云的“AI人本主义”理念,实际上是对技术异化的深刻反思。在美国科技界还在争论AI是否会超越人类时,中国科技界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东方AI的商业逻辑植根于技术民主化,更加注重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西方则更加注重算力、数据和模型的垄断。
这一差异的背后,是东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东方AI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而西方AI则植根于自由主义传统,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马云提出的“AI人本主义”理念,不仅为中国科技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也为全球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理念的提出,或将成为推动全球AI产业走向更加人性化、普惠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