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个被誉为中国最痴迷巧克力的城市,其独特的巧克力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经百年历史演变与融合的结果。不同于无锡的嗜甜如命或上海杭州的甜品遍地,天津人对巧克力的热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初到天津的外地人,往往会被这座城市“咸”的口味所惊讶。无论是传统的津味早餐,还是那些名声在外的天津菜,大多偏咸,让初来乍到的食客感到有些不适应。然而,在天津重油重盐的饮食风格之外,却隐藏着对甜食与巧克力的深深眷恋。
天津的地理位置独特,九河下梢,使得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码头,居民们也习惯了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人对巧克力的热爱显得尤为突出。上世纪20年代初,当上海人热衷于排队购买“巧克力哈斗”时,天津的九国租界区已经流行起了可可饮料和可可刨冰,成为当地人下馆子的首选。
与上海将巧克力视为海派点心的味觉符号不同,天津的巧克力早已从西餐馆渗透到大街小巷,甚至与豆沙、蜜枣等传统馅料平起平坐。从早晨刚出炉的巧克力烧饼,到晚上的一碗巧克力元宵,从甜品店里的热可可,到街头的巧克力馅蒸饼,巧克力在天津无处不在。
这种对巧克力的痴迷,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天津的租界区里高楼林立,各国文化交融,为巧克力的传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07年,德国厨师阿尔伯特·起士林在租界开办了一家德式西餐馆,供应德、法式菜肴和下午茶,其中就包括冰可可和巧克力点心。这些美食迅速成为当时名流们的最爱,包括化名亨利的溥仪和他的夫人婉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士林的巧克力逐渐成为了天津人共同的记忆。对于80、90后的天津人来说,起士林的大板巧克力是童年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每当考试成绩优异,得到一块起士林巧克力作为奖励,都是无比幸福的时刻。吃完巧克力后,还会小心翼翼地收藏糖纸,时不时拿出来闻一闻,回味那份甜蜜。
除了起士林,天津还有许多其他与巧克力相关的美食。比如巧克力沙司面包,松软朴实的面包夹着一层丰盈的巧克力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课间点心。还有海河的巧克力牛奶,从小喝到大的天津孩子对这两种口味有着独特的味觉执念,能够一口分清它们的区别。
如今,在天津的街头巷尾,依然可以找到各种巧克力美食。从巧克力蒸饼到巧克力元宵,从巧克力凉果到冰与火的可可饮,天津人对巧克力的热爱从未减退。这些美食不仅承载着天津人的味蕾记忆,也反映了这座城市包容、怡然自乐的性格。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天津,不妨亲自体验一下这些独特的巧克力美食。无论是传统的老味儿巧克力,还是现代创意的巧克力甜品,都能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巧克力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