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SU7发生的高速碰撞爆燃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陷入了信任危机,更促使业界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一事件恰逢上海车展前夕,更添几分关注。
2025年本是业界寄予厚望的“智能驾驶平权元年”,众多车企原本计划在发布会上大肆宣扬智能驾驶技术,然而,受小米SU7事件影响,包括蔚来、比亚迪以及小鹏在内的多家车企,纷纷选择了沉默,不敢再轻易提及智能驾驶。
在此之前,蔚来每周二都会发布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突破和案例,但小米SU7事件后,这一惯例被中断;比亚迪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智能驾驶相关内容也被迅速删除。整个汽车行业,无论新老车企,在智能驾驶营销方面都变得更加谨慎。
智能驾驶曾经被视为车企争夺市场的“杀手锏”,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事故背后,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疑虑不断加深,行业也由此从“炫技营销”转向了“稳定性竞赛”。那么,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哪些车企领先,哪些又落后?当智能驾驶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各大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们,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从智能驾驶技术的纸面实力来看,车企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谈及智能驾驶,不得不提“高速NOA、城区NOA、高精地图、无图驾驶、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等高频术语,这些既是技术演进的关键,也是车企竞争的核心。
早在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 1.0的问世,就将“智能驾驶”推向了科技前沿,通过摄像头和雷达的融合方案,实现了自动泊车、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等功能,成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智能驾驶仍处于辅助阶段,技术局限性明显,但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已被未来出行的愿景深深吸引。
2019年,智能驾驶进入高速领航辅助时代,车企围绕传感器方案和数据闭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然而,直到四年后,国内高速NOA才开始大规模落地;高速NOA成熟后,车企又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复杂的城区场景,两年后,城区NOA在高精地图、雷达和视觉方案的共同支持下得以广泛应用。
复杂的城市路况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激光雷达、无图驾驶、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等技术概念成为了车企的宣传重点。这些新兴技术的落地进度,也成为了衡量车企智能驾驶水平的关键。
根据目前这些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实用性、落地时间以及车企的迭代速度和储备水平,可以将车企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小鹏、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理想。这三家车企都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量上车,NOA领航覆盖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包括收费站、封闭园区、地库等,场景切换无断点,时空感知和领航行为准确。小鹏自2021年开始发力,华为于2022年奋起直追,仅用一年时间便与小鹏并驾齐驱,并在声量上实现了反超。理想则是后来居上,去年春夏之交创造性地引入了“端到端+VLM”双系统,最终在年末达成目标。
第二梯队是蔚来和极氪。这两家车企的功能覆盖较为全面,智能驾驶方案迭代速度较第一梯队稍慢,智能驾驶覆盖场景有待优化,目前还未推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蔚来作为新势力中最早启动智能驾驶研发的车企,2023年夏天已开通高速NOA,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2024年,其进度有所滞后,端到端尚未实现量产上车。最新消息显示,蔚来即将于4月推出“世界模型”,已跨越端到端阶段。极氪的端到端和车位到车位功能尚未大规模应用,仍处于少量上车阶段。
第三梯队则是小米、比亚迪、长城等厂商,这些主机厂代表了业内的主力军,其智能驾驶方案大多是内部自研与外部采购的整合路线。虽然各企业宣称的全民智能驾驶方案已摆脱高精地图的束缚,达到无图城区NOA阶段,类似小鹏和鸿蒙智行2024年初的水平,但在全国所有城市(包括乡村)都可激活NOA领航,城区大部分场景可用(大于90%),整体发展进度和用户体验上,明显落后于前列。
尽管国内智能驾驶环境尚不成熟,但发展智能驾驶对于主机厂来说是大势所趋,且目前差距已逐渐显现。然而,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更像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落地水平才能决定智能驾驶的实际体验。从第三方证券机构多次路测情况以及部分媒体报告来看,这个排名在实际落地中也会有所波动。
从落地场景来看,新势力车企并未掉链子。今年以来,东吴证券在北京、上海进行了大样本泛化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从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魏牌蓝山(长城)、极氪、小米共7家智能驾驶主机厂的智能驾驶体验来看,虽未明确具体排序,但综合表现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小鹏、华为、理想和特斯拉,展现出较强的实力,但各有特点。小鹏XOS 5.5.0在综合体验上表现出色,无论是大样本泛化路测还是小样本深度路测,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华为乾崑智驾ADS 3.2整体表现优异,在不同路段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理想OTA 7.1在升级后整体风格趋向平稳,北京路测表现优异。第二梯队包括魏牌蓝山、极氪和小米,在智能驾驶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
事实上,今年2月东吴证券还在深圳进行过一场路测,从整体来看,各家车企差距与此次不大。第一梯队的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相对成熟,各有优势和特色,而第二梯队的车企也在不断追赶,通过版本迭代和功能优化提升智能驾驶能力。
从纸面数据和实际路测来看,智能驾驶似乎并没有那么不靠谱,新势力们的表现也确实亮眼。但在消费者更趋于理性看待智能驾驶的当下,一个对广大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们的灵魂拷问也不可避免:除了智能驾驶,还有什么看点?
当智能驾驶事故敲响警钟,行业从“讲故事”回归“做产品”,车企的竞争维度也将随之转变。对于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来说,除了智能驾驶,能谈及的领先维度并不多。小米的新车型YU7很可能受事件影响,导致上市发布时间推迟。这款车原本承载着小米汽车的野心,一方面希望智能驾驶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另一方面凭借优质性能尝试抢占特斯拉Model Y的市场份额。但当智能驾驶成为“烫手山芋”,性能冗余也被看作双刃剑。对于擅长讲故事的小米来说,市场期待雷军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说辞。
蔚小理的看点则几乎明朗。理想L系列车型将换上新的英伟达Thor芯片,全系用上激光雷达,新的语言模型VLA也将陆续放出。蔚来的车型会常规更新,同时更换自研的神玑芯片,并推送NWM世界模型,算力和智能驾驶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小鹏汽车智能驾驶能力本就出色,因此其看点更多是增程方面的新消息。
相比之下,零跑和极氪还有些亮点。零跑可能会在以B系列为主的同时,推出两款新车,即D系列的SUV和MPV,其中大6座/7座SUV的价格可能进入20万元之内。极氪的旗舰SUV号称杭州湾库里南,其市场少有的900V电混系统也具有一定竞争力。
对于新势力们来说,能谈及的无非是新车型、新系统以及新规模,但能让消费者买单的点并不多。相比之下,传统大厂的财力和产品定义能力更强,因此除了智能驾驶之外,它们能讲的故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