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擎朗智能推出了其首款人形机器人——XMAN-R1。这家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在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深耕十余年的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超过10万台各类专用机器人,足迹遍布60余国、超600座城市。
每天,满载机器人的集装箱从擎朗的工厂出发,发往世界各地,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服务助手,更是数据收集的宝贵入口,每天能够产生数以亿计的环境感知数据和千万次的人机交互记录。
XMAN-R1人形机器人的问世,是基于擎朗智能多年积累的真实场景数据训练而成,专为服务行业场景设计。这款机器人以“岗位化”为核心设计理念,能够完成从点餐到配餐、送餐再到收餐等一系列复杂任务,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多场景。
“我们更关注产业化落地,关注机器人如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擎朗智能CEO李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机器人不仅仅是用来跳舞的玩具,而是能够真正投入工作的帮手。”
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大要素构成。李通指出,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公司在本体和小脑部分的技术已相对成熟,成本也较为可控。然而,在大脑方面,行业内尚未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是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擎朗智能提出了“机器人岗位化”的概念。李通表示:“我们不期望机器人一下子就能洗衣、做饭、带孩子,这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我们更希望它能先做一些近期就能产业化的事情,比如倒酒、炸薯条等。”
岗位化的概念使得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可以被精确描述,结果也可以被标准化评估。这将有助于在商业环境中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并通过不断复制“岗位化”工作模式,使擎朗人形机器人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
XMAN-R1采用了轮式与人形结合的构造设计,这一选择旨在让产品能够更早地实现产业化。李通解释称,90%以上的服务场景其实并不需要机器人具备双足行走能力,轮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远超双足。至少在餐饮产业,轮式人形机器人一定会比双足人形机器人更早落地。
在餐厅场景中,XMAN-R1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取酒、倒酒、放置托盘等配餐动作,并学习服务人员的动作逻辑与姿态。它还能通过机器间任务调度,将餐品交接给配送机器人T10按最优路径送餐,并在最后完成桌面清理任务。
从服务机器人到具身智能的发展,擎朗智能也经历了行业的变迁。在1.0时代,服务机器人主要执行单一任务;2.0时代则具备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并逐步向多场景适配方向升级;如今,在3.0时代,服务机器人正在向具身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感知、灵活决策和复杂任务执行能力。
在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方面,擎朗智能拥有三家机器人工厂和专门的机电组,线圈、绕组、驱动等核心部件均为自研。在数据方面,擎朗累计部署的机器人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机器人的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
李通还提到,在大规模商业化的实践中,擎朗更了解客户的场景需求和成本预算。通常服务机器人的成本是当地劳动力成本的一半,因此,在劳动力成本更高的海外市场落地人形服务机器人是更好的选择。目前,擎朗智能在日、韩、欧美等海外市场已有成熟的落地经验。
现在,XMAN-R1正在与客户合作,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以解决应用的细节问题。李通希望在明年或后年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出货。
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前景,李通认为目前还处于爆发前夜。他呼吁投资者和公众不要对进展过于乐观,因为从Demo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