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迎来了一项重要进展,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加入MCP(模型上下文协议)阵营。MCP被誉为AI领域的“USB-C接口”,它能够实现AI大语言模型对其他软件的“操控”,为AI Agent(智能体)的飞跃式发展铺设了道路。
通过MCP,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以路线规划为例,在接入MCP后,大语言模型可以直接与地图导航软件相连,为用户提供精确到秒的导航时间。相比之下,未接入MCP的大语言模型只能依靠网络文本搜集信息,其结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指出,MCP的核心在于“中间Context(文本)”,这是大语言模型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因此,大模型与MCP之间存在天然的兼容性。至于软件是否接入MCP接口,则取决于其服务对大模型的价值以及用户是否能够通过大模型视角便捷地利用这些服务。
为了验证MCP的实际效果,记者进行了亲身体验。在询问从新京报社到中关村地铁站的出行方案时,未接入MCP的DeepSeek-R1大模型给出了基于网络资料的模糊回答。而接入MCP的通义千问-Max大模型则迅速调用了高德地图的相关服务,不仅提供了精确的出行时间,还详细规划了路线。
目前,虽然支持MCP的国内软件相对较少,但这一趋势正在迅速改变。阿里云百炼平台已经上线了业界首个全生命周期MCP服务,涵盖了包括高德、Firecrawl等在内的50多款MCP接口。同时,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接口,标志着国内MCP生态的逐步成熟。
自今年3月下旬以来,大厂入局MCP的势头愈加强劲。微软、OpenAI和谷歌等国际巨头先后宣布支持MCP,推动了这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国内,百度地图成为首家兼容MCP协议的地图服务商,为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MCP概念的火爆,开发者社区对其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多位开发者表示,目前国内服务商在开通MCP接口方面可能存在滞后或惰性,但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MCP接口涌现。
徐志远认为,MCP带来的核心改变在于软件API接口的设计思路。过去,许多软件的API接口主要是为人设计的,对大模型并不友好。而MCP的发展将推动软件从为人设计向更友好地服务于大模型转变。
MCP的出现还实现了工具使用的平权化,让大模型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各种工具,从而在实际业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不仅能够促进最上层Agent的繁荣,还能够推动AI技术在各个业务场景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