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下,港科大EMBA如何助力民企锻造“超级桥接力”?

   时间:2025-04-11 04:17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的当下,中国经济以5%的增速展现了其强大的韧性和稳定性。然而,这一增速背后,中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摩擦加剧和全球供应链重组带来的多维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技术迭代、资源竞争和供应链重构,还预示着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创新突围”和“转型深化”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企业决策者当前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在明确的发展方向与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源环境中,构建全球化的资源网络,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对供应链的主导权。通过科技创新与资源协同的深度结合,企业可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掌握产业升级的关键话语权。

在全球博弈中,资源的竞争已从区域性竞争升级为全球性战略对抗。优质资源不仅关乎企业的生产要素,更涉及生存权、话语权以及未来定义权。技术、人才、数据和供应链等多维度资源成为企业间复杂对抗与合作的关键。符合VRIN框架(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企业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

以核心人才为例,华为通过百万年薪招募“天才少年”,展现了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的重要性。钟钊作为华为的天才少年之一,入职不到一年便带领团队解决了华为手机在AutoML技术上的难题,成功用算法优化了拍照效果,凸显了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人才竞争只是资源博弈的一部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资源先天不对称、战略资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如何识别和聚合更多符合VRIN标准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企业决策者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管理学的视角下,企业被视为资源的集合体,但企业决策者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获取资源,而在于成为资源的“桥接者”。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理论指出,能够连接未直接连接的群体间的“桥接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能够占据信息与资源流通的关键位置,实现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以港科大教授李泽湘为例,他作为技术商业化的“摆渡人”,通过连接学术界与产业界,构建了独特的价值转化闭环,催生了多家独角兽企业。同时,阿里云智能国际业务副总裁刘彬星通过共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展示了另一种桥接维度的实践。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企业决策者需要穿透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捕捉产业跃迁的动态机遇,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重构战略韧性。港科大EMBA项目从三大维度助力企业家重建资源网络,培养能够穿越周期的“超级桥接者”。

首先,通过“全球创新雷达系统”,港科大EMBA帮助学员了解全球创新前沿,突破认知边界与文化壁垒。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为学员提供从技术对接、资本联动到政策解读的全方位支持。

其次,港科大EMBA通过课程赋能和认知升级,提升学员的战略决策能力和系统思维。项目汇聚了顶尖院校的师资,为学员带来前沿的学术理念和行业洞见。

最后,港科大EMBA构建了“人才-技术-资本”三维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学员提供从技术甄别、场景验证到资本加速的全链条赋能。项目还为学员搭建与国际知名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助力学员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商业成果。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那些能够穿透产业边界、融合多元生态的“拓扑型”企业家,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港科大EMBA通过深化“超级桥接者”培养体系,助力中国企业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实验室”的跃迁,书写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中国商业新范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