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儿童医院接诊了一位7岁患儿豆豆,其因与家中小猫嬉戏时不慎被抓伤手背,起初家长未予重视,但随后豆豆手背出现红疹,腋下淋巴结肿大,经医院诊断,确诊为“猫抓病”,即由汉塞巴尔通体细菌引起的感染。
据河南省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专家介绍,“猫抓病”主要通过猫抓伤或跳蚤叮咬传播,特别是小猫更易成为传播源。病菌藏匿于猫的口咽部和唾液中,通过抓伤、咬伤或与猫亲密接触后接触眼结膜、破损皮肤等途径感染人类。
感染“猫抓病”后,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损伤、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眼部发炎及脾脏肿大等症状。专家强调,虽然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能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自行恢复,但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尤其在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时,需使用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对抗病菌。
医生提醒爱猫人士,在与猫咪互动时,务必小心避免被抓伤或咬伤,接触后要彻底清洁双手。同时,建议避免逗玩野猫,家猫应定期接受体检,清除猫虱等寄生虫。若不慎被猫抓伤或咬伤,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并在必要时迅速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猫抓病”不仅限于猫传播,狗也可能携带该病菌。因此,在与宠物接触时,保持个人卫生和宠物的健康管理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