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张王健林去年11月在大理烧香的背影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照片中的他,身形消瘦,背影平凡,与人们印象中那位地产界巨擘的形象大相径庭。
王健林,这位曾三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的传奇人物,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万达80亿股权被冻结的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再次将他的名字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已是今年万达第三次遭遇股权冻结,近五个月内被执行金额高达63亿,整个万达集团冻结的股权总金额已超过157亿。
回望王健林的创业历程,每一步都似乎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从1988年接手一个濒临破产的住宅公司开始,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带领万达从旧城改造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地产界的巨头。万达广场的遍地开花,更是让他成为了商业地产的领军人物。
然而,成也扩张,败也扩张。随着万达帝国的迅速扩张,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拿地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其潜在的风险。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流动性危机便如影随形。万达的负债一度高达6000亿,即便王健林早已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开始多元化拓展之路,但依旧未能完全规避风险。
从电影院线到演艺公司,再到收购美国AMC院线,万达的多元化之路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合肥万达乐园的失败、武汉万达电影乐园的短命以及ACM的巨额亏损,都是王健林商业帝国遭遇挫折的明证。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位曾经的商业巨擘。万达港股上市四次被拒,对赌协议即将到期,永辉、苏宁等债主纷纷上门讨债。面对如此困境,王健林只能将万达商管60%的股权卖给“太盟私募基金”,换取600亿的救命钱。这些年来,为了偿还债务,万达不断变卖资产套现,就连被王健林视为生命的万达广场也陆续被卖掉30多座。
尽管如此,王健林依然坚守着底线和原则。在汶川地震时慷慨捐款1个亿,在贵州丹寨扶贫项目中投入14亿。他定下三条军规:2.69万套房产不许烂尾、15万员工工资按时发、优先兑付小额债主。这些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企业家的担当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