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刘守安教授以其独树一帜的“真意书法”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刘守安,这位来自山东省东明县的书法大家,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当代“书写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与深刻研究者。
2012年,书法评论家夏廷献对刘守安教授的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命名为“真意书法”,并撰文两篇进行深入探讨。今日,我们再次聚焦于这两篇评论,一同领略刘守安教授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夏廷献在评论中提及,观刘守安教授的书法作品,如“随其自然”“天朗气清”等,仿佛能感受到陶渊明田园诗中的那份悠然与恬静。刘守安的书法,正如同陶渊明笔下的南山,静谧而深远,透露出文人特有的谦逊与大度。这种品格,也深深烙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朴实高雅、温润如玉。
刘守安的“真意书法”,注重内容、表现精神、弘扬伦理,其主要特点在于:意在笔前,心情平静,志气平和;中锋用笔,笔随心走,质感十足;点画线条,犹如心痕,气韵贯通;结字端庄,寓美于形,形神兼备;谋篇平实,正奇相间,虚实相生。这种书法,看似平正无奇,实则蕴含深厚,是书法艺术的高级阶段。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刘守安的“真意书法”,正是经历了这一艺术历程的典范。他的书法,从最初的平正,到追求险绝,再到最终的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书法技艺的磨练,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刘守安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独特的“真意书法”,原因有三:一是他以平常心看待书法,认为书法既是“工具文化”,也是“艺术文化”,不应过分神化;二是他拥有深厚的文人素养,博览群书,吸收了文、史、哲、美、书等多学科的营养,使得笔下之字充满了书卷气;三是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书法实践,从小在家教环境中习练书法,又得到了蒋维崧、包备五、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指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夏廷献的第二篇评论中,他进一步强调了刘守安书法中“一纸之书,字字意别”的特点。刘守安的行书作品,如《王维诗·君自故乡来》等,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趣,绝不雷同。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刘守安对书法技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掌握,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刘守安的书法,不仅融合了颜柳欧赵、二王、八大等先贤的笔法,还包含了楷书、行楷、行草、草书等多种书体的成分。他的字,安详、平实、玉润、温雅,犹如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集聚于一纸之上,令人赏心悦目。这种艺术效果,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刘守安教授的“真意书法”,不仅是他个人艺术修养的结晶,更是他对人生、对文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的体现。这种书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