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因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困惑,向朋友倾诉其孩子似乎“彻底废了”。这位家长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初一,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小学时期更是在南山区顶尖学校就读,得益于学位房的优势,孩子五年级便开始提前学习初中课程。
据这位家长描述,孩子刚开始进入初中时,凭借超前学习的优势,考试成绩一骑绝尘。然而,好景不长,孩子逐渐表现出对课堂的不感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打瞌睡,与老师发生冲突,作业也愈发潦草。最近,孩子甚至动手打了老师,被学校请家长。
深入了解后得知,孩子因超前学习的进度,每天放学后需完成大量课外作业,导致常常熬夜到凌晨,严重睡眠不足。上课时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更糟糕的是,超前学习仅限于数学和英语,其他科目并未涉及,但孩子对这些科目也同样不感兴趣,期末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对“提前学”现象的广泛讨论。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现象的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进度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学、提前学蔚然成风。有些孩子甚至在小学低年级就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进入初中后便开始学习高中知识。
然而,这种提前学习的效果真的如家长们所期望的那样吗?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给出了答案。实验中,一个双胞胎从48周起开始接受爬梯训练,另一个则在53周时才开始。结果显示,尽管第一个孩子提前训练了六周,但第二个孩子仅用两周就达到了同样的水平。这说明,孩子的成长受生理成熟机制制约,过早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除了生理因素外,提前学习还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发现,超前学习的学生中,63%存在基础知识漏洞。而中高考命题趋势显示,基础题占比已提升至70%。这意味着,忽视基础知识巩固和学习习惯培养的超前学习,将给孩子后续的学习带来巨大困难。
提前学习还可能导致孩子课堂参与度降低、自主学习能力丧失以及厌学情绪的产生。北师大的调查显示,超前学习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下降37%。斯坦福大学的追踪研究也发现,超前学习组在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
面对这些风险,许多教师建议,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预习,但不要大幅度提前学习。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提前接触新知识,带着疑问听讲,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孩子来说,预习还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对于普通孩子而言,想要“逆袭”,做好预习远比盲目地提前学习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