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红人孙恩盛与何秋亊受邀参与某音乐节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两人凭借原创单曲及庞大的粉丝基础,能够为音乐节带来可观的票房;而反对者则担忧,这类网红的音乐水平和舞台经验不足,参与音乐节更像是为了“蹭热度”和“跨界捞金”。
不仅如此,近期多位演员如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赵露思、张新成等也相继官宣将亮相各大音乐节,同样引发了广泛质疑。不少乐迷表示,音乐节在流量的驱动下,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纯粹性,变成了“粉丝见面会”。
资深乐迷齐柒对音乐节的这一变化感慨颇深。他回忆,几年前的音乐节,嘉宾主要以乐队为主,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沉浸其中。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乐队型歌手、网红和流量明星涌入音乐节,单人演唱舞台屡见不鲜,使得音乐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音乐共鸣。
“现在的音乐节,更像是为了见某个明星而去的拼盘演唱会。”齐柒无奈地说道。他还提到,粉丝们为了近距离与偶像互动,甚至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队,现场挂大旗、举灯牌,原本轻松快乐的音乐节氛围变得紧张而混乱。
随着大咖音乐人、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盟,音乐节的票价也水涨船高,令许多普通乐迷望而却步。齐柒表示,几年前的音乐节票价大多在两三百元左右,而现在普遍涨了一倍不止,有的甚至高达千元以上。
乐迷麻袋和野门也对当前音乐节的现状表示不满。麻袋透露,自己已经近两年没有参加音乐节了,一是因为工作繁忙,二是因为觉得当下的音乐节太混乱,阵容同质化严重。他认为,除了短视频网红,还有一些凭借综艺走红的乐队也变成了“网红”,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票价越来越贵,场次也越来越多,而一些小众乐队则面临着越来越少的演出机会。
野门则指出,如今的音乐节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路线规划不合理、服务不到位等。甚至有知名音乐节品牌在举办过程中出现人流量大、管理混乱、音效不佳等情况,导致观众大喊“退票”。
对于网红、明星“挤占”音乐节的现象,音乐从业者炜炜从商业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主办方之所以选择以网红、流量明星为主要票房号召力,并非出于对某个明星的喜爱,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炜炜坦言,很多音乐节仅靠卖票很难回本,还需要引入直播授权、品牌赞助等商业合作。而合作方更倾向于选择流量明星,因为他们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原创音乐人。
炜炜还提到,现在很多音乐节都会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这也是网红、流量明星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非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文旅部门很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地方名片,而网红、流量明星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回报。
然而,炜炜也感慨,在当下市场大环境下,能够成功举办音乐节并且好好活下去已经很难了。他并不认为音乐节之间存在鄙视链,但确实感受到,以前的音乐节更多是服务于乐迷,而如今更多是服务于粉丝。为了满足多方需求,如今音乐节常见的做法是,请一两个流量艺人、网红,再邀请一些独立音乐人、乐队去组局。
在炜炜看来,网红与流量明星在拉动线下音乐节票房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依赖直播内容的网红较难吸引粉丝为线下演出付费,因为其粉丝已经习惯了免费的线上互动。相比之下,偶像型流量明星的粉丝消费逻辑不同,他们更愿意为近距离接触偶像而付费,甚至不关注演出内容本身。
尽管音乐节市场看似繁荣,但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从业者却句句不离一个“难”字。对于乐迷来说,如今在音乐节上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票价变贵,氛围变差,喜欢的独立音乐人往往被安排在开场表演,场面十分荒谬。
炜炜还指出,流量明星和网红的涌入虽扩大了受众圈层,推动音乐节从“乐迷专属”转向“大众生活方式”,但也稀释了音乐性。传统音乐人想要在乐迷圈层获得知名度容易,但想要在大众层面出圈很难。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主导和流量至上的市场规律,迫使音乐创作者转向追求短平快的“爆款热歌”,挤压了传统内容创作的深度和艺术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炜炜并不排斥流量。他认为,情怀固然重要,但生活也要继续。他希望音乐市场能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表演既能叫好,又能叫座。他还强调,在主流市场之下,存在多元化的细分垂直市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音乐节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市场才是最健康的。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音乐节开始尝试改变,例如采用“分舞台策略”,设置纯音乐舞台与流量舞台并行,让粉丝与乐迷各取所需。炜炜认为,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网红、流量明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音乐专业能力,摆脱“明星”标签,成为真正的音乐人;另一方面,音乐节市场应该通过主题形式,更加垂直细分领域,以保证其纯粹性。
乐迷齐柒也表示,可以接受音乐节安排一两个流量艺人或网红,但在表演嘉宾的选择上应该更专业、更均衡。她强调,不能播放提前录好的音轨来忽悠观众,也不能让整场音乐节都是单人演唱,更不能因此压榨独立音乐人的表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