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洪流中,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面对“双新”标准的挑战与“双减”政策的背景,如何使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成为了一线教师们亟需解答的课题。一所知名小学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探索,成功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平均提升了27%,其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该校首先着手深度解读新课标,将2022版课程标准细化为36项核心指标,并据此绘制出一张“素养发展蓝图”。教师们依据这张蓝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五年级的说明文单元为例,教师们巧妙地将“信息筛选”与“逻辑阐述”等素养指标融入《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导览手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紧接着,该校对学习任务群进行了重构,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引入了“1+X+Y”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一个核心任务为引领,结合多个关联文本,再辅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初中新闻单元,学校设立了“校园记者站”的真实情境,学生们通过采访、撰写、编辑、发布等一系列流程,不仅掌握了新闻文体的特点,更在真实语境中锻炼了实践能力。
在创新课堂生态方面,该校采用了“三段七环”教学法,包括预学反馈、任务进阶和素养测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多个环节。例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一位教师利用AR技术重现了桥梁结构,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工程师的角色,通过参与“古今桥梁对话”项目,将抽象的说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思维。
该校还优化了作业设计,推出了“素养存折”系统,将朗读打卡、阅读银行、表达擂台等多个模块纳入过程性评价中。其中,“非遗传承人访谈”这一实践作业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真正实现了减负不减质的教学目标。
这场悄然进行的教学革命,见证了课堂从知识传授的容器转变为素养培育的摇篮,教师们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得以生根发芽,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更重塑了教育理念。每一个汉字都闪耀着思维的光芒,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了生命与智慧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