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成功,不仅让玩家们沉浸在其精彩绝伦的游戏世界中,更意外地点燃了海外玩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浓厚兴趣。游戏中巧妙融入的鎏金木雕、青花瓷纹样等元素,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也激发了上海大学“智传非遗”实践团队对文化传播新途径的探索。
这支由新闻传播学院师生组建的团队,怀揣着“以非遗软化文化隔阂,用技术解锁传播密码”的愿景,正积极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非遗的国际传播寻找创新之道。为了全面理解非遗的国际传播现状,他们从2023年底开始,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搜集数据,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43项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过去十年的信息,数据量接近千万条,词数约5亿,确保了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然而,数据分析只是第一步。为了弥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智传非遗”团队多次前往苏州、嘉兴等地,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他们得以窥见非遗传承人在海外文化传播中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些访谈不仅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也为构建非遗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非遗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仅存在于书本和记忆中,更在传承人的手中、口中、记忆中生动展现。然而,当这些非遗瑰宝试图跨越国界,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其魅力时,却往往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显得力不从心。江苏省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黄朱雨老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坦言,尽管剧院正在积极与国内社交平台及文旅部门合作,探索昆曲艺术的新传播路径,但语言隔阂和文化语境的缺失仍然是海外传播中的巨大障碍。
“但我相信,情感是共通的。”黄朱雨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能够传递出真挚的情感,艺术家和观众总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共鸣。”这种对情感的共鸣,正是“智传非遗”团队所追求的。他们深知,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数字传播技术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非遗的国际传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非遗展示与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之间的错位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反差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非遗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将继续探索非遗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努力让非遗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桥梁,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