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第二园区的教室里,一场由孩子们主导的游戏创新正在悄然进行。
孩子们在班级的“小餐厅”角色区里,化身小厨师和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炒菜”、“点菜”、“端菜”的游戏场景都在这里生动上演,成为了他们最爱的游戏乐园。然而,在一次游戏后的分享环节,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妞妞皱着小眉头向老师反映:“老师,小餐厅没有菜单,顾客都不知道要点什么菜!”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大家纷纷展开讨论。最终,孩子们决定自己动手制作菜单。妞妞更是主动提出:“我家有菜单,我明天带来!”第二天,她果然带来了一张精美的食物卡片菜单。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张菜单太少了,客人都不够用!”看着孩子们认真的表情,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推动游戏深入发展的好机会。于是,老师在角色区投放了白纸、卡纸和彩笔,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更多的菜单。
孩子们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妞妞拿起彩笔,认真地画出汉堡、薯条等美食;豆豆则用简单的符号来标记各种食物。当第一张自制菜单诞生后,惊喜还在继续。孩子们不满足于仅仅制作菜单,他们开始自发地拿起纸和笔,记录起在小餐厅的“工作”点滴。有的孩子画了卖出的食物,有的用数字标注了数量,还有的甚至制作起了价签。这些记录不仅让游戏有了更清晰的轨迹,更成为了孩子们自发的游戏表征。
老师看着孩子们专注表征的模样,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她开始思考:既然表征能让游戏更深入,是否可以在其他区域也提供这样的支持呢?于是,老师在建构区、表演区等区域也投放了卡纸、笔等材料。果然,这些表征材料如同魔法棒一般,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
在建构区,孩子们用卡纸制作“车牌”,给搭建的房子设计“门牌号”;在益智区,孩子们则记下游戏得分,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成长。这些看似简单的表征行为,实则是孩子们思维发展的外显,是他们梳理经验、深化认识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初倾听孩子们的发现,到提供材料引导他们自制菜单,再到将经验推广到其他区域,老师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孩子们的需求,用爱和智慧守护着他们的成长。
如今,再走进这个班级的各个区域,都能看到孩子们用表征材料记录下的精彩瞬间。这些变化不仅满足了孩子们自然的游戏需求,更让他们在“做中学”、“画中思”,将零散的经验串联成系统的认知。游戏与表征的相遇,让教育焕发出了最生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