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企业家的个人品牌影响力往往成为企业市场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小米集团的雷军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雷军不仅是小米品牌的灵魂人物,更是其市场拓展的急先锋,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动汽车,再到各类周边产品,雷军的身影无处不在,为小米品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家个人品牌的力量虽大,但同样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以小米汽车事件为例,雷军的回应直接关联到小米的公关策略。每当小米面临产品质量或安全等敏感问题时,公众总会将焦点对准雷军,对其处理方式和态度进行严格审视。雷军的个人形象,俨然已成为小米品牌的晴雨表。
在服装行业,设计师个人品牌的力量同样显著。Alexander McQueen的黑暗浪漫、Virgil Abloh的“3%理论”,以及Rihanna的Fenty和Kanye的Yeezy等品牌,都是设计师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成功案例。这些品牌不仅快速建立了市场辨识度,更通过设计师的个人故事和价值观,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
然而,设计师个人品牌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明显。Kanye West因反犹言论导致Adidas终止合作,Yeezy品牌估值暴跌;John Galliano因种族歧视言论被Dior开除,个人品牌几乎消失。这些事件表明,设计师的个人行为直接影响着品牌的生死存亡。
品牌过度依赖个人设计师还可能导致长期发展受阻。一些品牌在创始人或核心设计师离开后陷入困境,而另一些品牌则成功将个人风格提炼为品牌符号,实现了持续发展。例如,Chanel在Karl Lagerfeld去世后仍能延续其风格,这得益于品牌已将“老佛爷”的形象符号化。
为了平衡设计师IP与品牌可持续性,服装行业开始探索从“个人崇拜”向“品牌符号化”的转变。短期内,品牌利用个人故事快速建立市场认知;中期则提炼个人风格为品牌符号;长期则通过团队化、虚拟化或用户共创等方式降低对个人的依赖。
以苹果为例,乔布斯去世后,其“创新偏执”精神通过苹果的设计团队和文化得以延续。同样,华为也将任正非的低调形象与“技术自立”品牌强关联,同时由余承东等高管负责具体业务,分散了风险。这些案例表明,只有将个人价值观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可迭代的组织能力,才能实现品牌精神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