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王珏老师深刻体会到,新课改不仅理念高远、见解深刻,而且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他强调,若仅追求表面形式的变化,如大单元设计、学生活动组织及表现性评价等,而忽视实质内容,新课改将难以真正落地。
王珏老师指出,本轮新课改的核心在于教师需理解和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强调“学科观念/大观念”的引领作用,以及掌握“专家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深度,是决定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要求教师超越学科知识本身及应用能力,深入理解知识背后的创造方法和学科底层逻辑。
他进一步阐述,如果教师仍将知识视为“结论”,按传统方式总结题型、让学生大量刷题,既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也难以适应新学考。王珏老师的研究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他长期强调,优秀教师必须超越教材,学识不应仅限于书本。
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一流教师首先应是优秀的、有水平的研究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满足于“知道”、“会用”、“熟练”,难以成为杰出教师或取得学术成就。对学科的深刻洞察,源于对“知识创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王珏老师通过引用几位大师级语文研究者的讲座,展示了“追本溯源”的魅力。如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他深入解读汉字含义,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又如“甲骨文女孩”李右溪,她以甲骨文专业硕士的身份,讲解《诗经》中的《关雎》,生动有趣,深刻吸引观众。这些例子说明,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金海峰教授,通过讲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使《诗经》焕发生机。这启示我们,任何学科的知识根源往往超出本学科范围。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常剥离诗歌的音乐性,仅进行语义解析,这既不符合古人创作实际,也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
王珏老师重申,要符合新课改要求,成为优秀教师,教师需加深对学科的研究与理解,深入研究学科本质、底层逻辑、专家思维方式,直至“第一性原理”,并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他强调,“上位学科”、“学科哲学”、“学科发展史”应是教师的必修课。
王珏老师呼吁,局长和校长应关注教师的学术成长,而非仅盯住改革形式。只有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才能最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