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本科逆向考研值不值?毕业生现身说法:或成就业绊脚石

   时间:2025-04-06 18:14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近年来,考研热潮持续升温,众多学子怀揣着向更高学府迈进的梦想。普通本科学生向往211或985高校,而211高校的学生则渴望进入985行列,985高校的学生更是瞄准顶尖学府。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因素选择报考相对低调的学校,但这样的比例并不高。

然而,当考研进入调剂阶段,形势便截然不同。分数不够的考生面临着调剂至更低档次学校的风险,这一比例并不小。数据显示,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474万,但令人惊讶的是,超过35%的考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对考研目的感到迷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原本来自985高校的学生选择“降级”报考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这在过去或许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在当前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行为却被网友戏称为“学历自杀”。

一位来自211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第一年考研失利后,第二年转而报考了一所“过线即录”的双非院校。她以423分的高分被录取,但学校排名却在300名之外。在读研期间,她表现优异,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参与了两项省级课题,发表了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然而,求职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残酷现实。某央企HR在她的简历上直接画了个红圈,标注“本科211+硕士双非=学历贬值”。

这种逆向考研的现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了尴尬。不少大型企业存在学历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已经深化到对研究生学历的挑剔。有知名企业HR甚至暗示,985本科毕业生为什么要选择去双非学校读研?是不是学习能力有问题?在一些对学历要求较高的雇主眼中,学历降级往往被视为能力存疑或缺乏规划,这种隐形歧视远比想象中更为顽固。

教育投资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凭本身,更在于所能获得的平台资源。985高校平均每名学生的年度科研经费是普通院校的5-7倍,这种差距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一所学校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竞争力往往也不如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学生,这体现了学习能力和资源的划分。

对于选择逆向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错过了校招的机会,还错过了职场的黄金成长期。数据显示,同龄人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三年的平均薪资,反而比逆向考研的学生高出15%-20%。在某985高校的匿名论坛上,一条获赞过万的帖子写道:“当年嘲笑选择工作的同学是‘躺平’,现在才明白他们才是清醒的人。”这背后,或许正是逆向考研学生的无奈与反思。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