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惊人的1222万,而2026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1300万大关。这不仅仅是应届生的竞争,还有考研落榜者、海归留学生以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加入,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求职大军。
近日,一名25届本科生的经历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共鸣。他在某私募基金实习期间表现出色,业绩名列前茅,却因父母认为“私募不稳定”而被迫考虑辞职,转向考公或二战考研。离别之际,他眼含泪光,担忧自己可能再也无法从事热爱的工作。这一事件触动了众多网友,有人直言:“普通家庭的孩子,读完普通研究生,最终还是要和数百万人争夺月薪五千的岗位,意义何在?”
教育部数据显示,双非院校(非985/211)研究生占比超过六成,但他们的就业质量与学历并不成正比。一方面,薪资水平远低于期望,双非硕士平均起薪仅比本科生高出18%,而985硕士的起薪则是本科生的两倍多。另一方面,岗位选择受限,不少双非研究生在求职时遭遇“岗位下沉”,与本科生从事相同工作,却无年龄优势。
考公考编成为另一条看似稳定的道路,然而其竞争之激烈同样令人咋舌。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平均77人争抢一个岗位,部分热门职位更是吸引了数万考生报考。全职备考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不可忽视的经济成本。一位三战失败的考生透露,三年备考期间的花费超过15万,相当于一套县城房子的首付。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场“学历难民”的困境?一方面,70后父母对“稳定”的执着,将体制内工作视为唯一出路,却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和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矛盾。部分高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盲目扩大硕士招生规模,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面对如此困境,大学生们应如何自救?首先,应理性看待读研的选择。对于只能考上普通院校的研究生而言,应慎重考虑是否继续深造。其次,应优先考虑就业导向,选择具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和导师。实习经验同样重要,尽早获取大厂实习机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学生而言,不妨尝试转变思路,利用技能杠杆开拓蓝海市场。
在这个时代,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体制也不是学历,而是能够离开平台依然能够生存的技能。新能源、跨境电商、养老产业等新兴领域正在爆发“学历歧视豁免权”,掌握英语六级、Python编程、短视频剪辑等硬技能比硕士文凭更具竞争力。因此,大学生们应扔掉学历剧本,勇于探索人生的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