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的高速公路事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不慎撞上水泥桩,随后车辆起火,导致车内三名女性乘客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迅速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社交媒体上,关于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众多网友表达了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后的两天内,相关新闻尚未广泛传播时,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在武汉大学忙于拍摄小米汽车的宣传片。这一巧合使得雷军和小米汽车瞬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随着事故消息的逐渐曝光,小米股价在事故后首个交易日大幅下跌5.59%,市值瞬间蒸发超过800亿元。市场反应强烈,显示出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前景的担忧。
面对舆论压力,雷军和小米迅速作出回应。4月1日,雷军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对事故的痛心与自责,并承诺将全力配合调查,同时积极安抚遇难者家属。随后,小米官方发布了事故的时间线,强调自动驾驶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事实上,这起事故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与雷军此前对小米汽车电池防护技术的高调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分析认为,雷军作为小米的形象代言人,在此次事故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挽回品牌形象,雷军和小米需要做到“三个绝不”:绝不推卸责任、绝不回避技术真相、绝不低估公众情绪。
首先,雷军和小米必须勇于承担责任,绝不推卸责任给用户操作不当或竞争对手抹黑。在事故发生后,小米应开诚布公地与遇难者家属沟通,提供心理抚慰和经济补偿,并承诺无条件配合调查。
其次,小米应绝不回避技术真相。如果事故确实存在设计缺陷,小米应第一时间承认并召回问题车辆,而不是用公关话术来掩盖。小米应联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公开调查事故原因,用透明来消解公众的疑虑。
最后,小米应绝不低估公众情绪。在处理此类敏感事件时,小米应避免使用“个别案例”、“概率问题”等冷冰冰的表述,而应始终传递对生命的敬畏。小米应高频次统一口径发布信息,每日更新调查进展,避免信息缺失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为了构建安全信任的品牌形象,小米可以尝试发布汽车安全事故统计及技术改进案例,甚至主动披露未造成伤亡的小事故细节。通过这些举措,小米可以树立一个不回避问题、注重安全的品牌形象。
此次事故虽然给小米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小米应充分利用这次教训,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