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投资人朱啸虎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引发热议
在投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知名投资人朱啸虎近期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不仅因为人形机器人是当前科技创新的热门赛道,更因为朱啸虎给出的退出理由——看不到商业化路径,且共识高度聚焦。
朱啸虎认为,当行业共识度高度集中时,往往是退出的好时机。这种言论虽然短期内可能受到嘲讽,但历史上不乏类似预言最终兑现的例子。比如,过去十年中,尽管喊空房地产的声音未能阻止行业的繁荣,但如今房地产行业的重创无疑验证了这些预测的某种正确性。
然而,长期预测的难度不容小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科学等技术并行迭代突破的今天,任何一条技术路线的胜利都可能颠覆现有的商业图景。这就像夜空中同时发射的烟花,你永远无法预测哪一个方向的火花会最亮,直至它炸开,改写整片夜空。
朱啸虎的退出并不等同于项目的失败,只是换了一个股东。在投资界,退出是一种常态,有进就有退。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做出判断的背后逻辑——看不到商业化路径,在不同情境下含义截然不同。这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以避免误导。
“看不到”的含义复杂多变。一方面,它可能源于技术的未成熟。就像在汽车发明前,人们无法想象马路边会有停车位;在短视频兴起前,人们也难以预见它会抢走电视台的观众。另一方面,“看不到”也可能与技术周期有关。在成熟技术的应用阶段,如果看不到技术革命的可能性,共识又高度聚焦,那么这无疑值得投资人警惕。
朱啸虎的投资经验正是基于特定底层技术和应用与模式创新取得的。然而,随着大模型等新的基础设施的崛起,这个“底层”正在被替换。如果技术前景处于混沌状态,“看不见”反而可能潜藏着巨大机遇。就像AI革命初期,有人还在改良马车,而有人已经在造发动机。
事实上,朱啸虎近期在2025中关村论坛上的演讲也提到了预测的失误。在DeepSeek开源生态异军突起之前,他预测的是闭源会领先,然后开源追上来。这一“后见之明”暴露出投资人对技术演化非线性特征的认知局限。
尽管如此,朱啸虎仍然坚持认为,技术路线不重要,客户的需求和付费能力才重要。他建议创业者拥抱AI,但不投入底层技术,而是聚焦于垂直应用,以获得独特优势。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却忽略了目前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启动。
在这个时间点上,很多严格按照商业计划书行事的公司都可能倒闭。朱啸虎给创业者的建议同样面临挑战。创业者需要做的是不要预测,而是按照既定的战略意图去奋斗。特别是像ChatGPT这样的爆发,不仅依赖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多重条件的耦合。这种非线性演进特征对投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底层技术的每一轮进步都将带来巨大的商业变革。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是基于智能手机硬件的普及,而基于底层大模型的应用确实正在创造价值。但“应用为王”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在笔者看来,朱啸虎的投资逻辑不过是用过去20年的成功经验试图在新周期开始阶段刻舟求剑。
作为经历移动互联网黄金期的投资圈老江湖,朱啸虎的策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好使。但当AI革命正处在新周期的起点阶段时,他的策略恰如用内燃机时代的交通法规指导太空探索——两者的底层规则已发生维度跃迁。
朱啸虎的观点还体现了风投机构在技术浪潮中的实用主义:通过退出高泡沫赛道、聚焦可验证的商业模式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然而,如果中国的投资管理者不在AI的底层下苦功、下大注,那么他们越成功,中国就越难抓住AI革命的重大机遇。
在人工智能发展远未成熟之时,投资人号召聚焦于应用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可能与“伟大”相距甚远。AI行业的复杂性在于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往往交替驱动。中国的投资人需要意识到,面对当下的创业创新,我们其实还在山脚下行走。
技术是资本的函数,作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资源,投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意义上,分配资本的投资管理人不仅是资本的提供者,更是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们应该谨慎处之,接受必要的失败,成为陪伴创业者“走夜路”的新一代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