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教育新挑战:如何培养批判与创新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今,中小学生手中的编程机器人、AI对话工具和智能学习机等设备,正逐步成为他们学习的新助手。然而,在AI能够解答数学题、生成作文甚至创作音乐和视频短剧的今天,教育者面临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挑战:如何让学生不仅学会“使用AI”,更能“超越AI”。
这一挑战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世界经济论坛在近年来的《未来就业报告》中预测,到2027年,批判与创新思维将成为全球最急需的技能之一。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倡导“创中学”。
在与AI的日常互动中,学生们已经展现出了批判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当AI绘画工具将“科学家”默认画成男性时,学生会敏锐地提出质疑;在与AI英语对话中,发现其错误时,学生会疑惑地发问;在对比AI生成的作文时,学生能自主判断创意的可行性。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学生们对AI输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者需要鼓励学生利用AI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保持质疑和审慎的态度。小学阶段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学生应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不迷信AI的“全知全能”。
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AI时代,快速找到答案是AI的优势,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出值得探索的新问题。为此,教学应转向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与创新思维。例如,在语文课上,鼓励学生挑战传统作文形式,用多元方式创作;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的局限性并提出新思路。
AI时代还带来了许多伦理难题,这些难题也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契机。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在面临极端伦理困境时,算法会基于最小化总体伤害的原则作出抉择。而人类的抉择则受本能、伦理和情感等多方面影响。讨论这些伦理问题能极大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意识到AI在伦理抉择上的局限性。
在与AI共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培养。美国华盛顿州在2024年发布了一种新的共创模式,强调使用AI应从人类思考出发,最终回归人类对结果的审视、改进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全程参与,运用批判与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教育者还应意识到,批判与创新思维是未来教育的灯塔。教育应培养具备独特思维能力的人,而非与AI相似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保持学生对技术使用的主体性,借助创新思维开拓AI无法触及的领域。当学生们学会在AI的辅助下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时,他们便真正掌握了超越算法的智慧密钥。
在当前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为目标,重塑未来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懂得利用AI技术,又能超越AI技术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