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与雷军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这场流量盛宴骤然蒙上阴影。
3月29日深夜,在安徽德上高速上,一场惨烈的车祸震惊了全国。三位年轻女大学生罗某、李某和霍某,驾驶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智驾系统的辅助下行驶,却不料在一处施工路段遭遇不测。智驾系统在关键时刻提醒主驾罗某接管车辆,但仅仅两秒后,车辆便以接近百公里的时速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随即燃起熊熊大火。前排的罗某和李某当场身亡,后排的霍某虽被送往医院,但最终也不治而亡。
这起事故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小米和雷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舆论的质疑,小米和雷军在事故发生后三天内才相继发声。4月1日中午,小米发言人在微博上公布了事故的初步细节,晚上小米汽车针对外界关心的六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雷军也亲自发文哀悼,并承诺小米将直面问题,绝不回避。
在这场危机中,小米之前积累的巨大流量仿佛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曾经的风光与现在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小米不得不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和质疑。
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外界最为关注的是究竟是驾驶员操作不当,还是小米汽车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事故车辆SU7标准版搭载的是入门级智驾系统,没有激光雷达,依靠纯视觉方案进行识别。在深夜光线不佳、施工路段情况复杂且车速极快的情况下,智驾系统的识别和反应难度大大增加。目前,智驾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尚待更多细节公布。
车辆主动安全功能——紧急制动AEB的失效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小米解释称,该车辆的AEB功能与行业内同配置的功能类似,主要针对车辆、行人和二轮车进行识别,对于锥桶、水马等障碍物则无法响应。这意味着在事故发生时的条件下,车辆的AEB功能无法启动。
除了智驾系统和AEB功能外,事故中还有三个关键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留给驾驶员罗某反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秒钟,这是否足够避险?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接管时长尚无明确标准,智能驾驶技术的权责划分也仍处于模糊状态。
其次,事故发生后车门锁死的问题也备受关注。根据国家标准,车辆发生碰撞时应自动解锁车门以便逃生。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碰撞可能导致断电从而使车门无法自动解锁。虽然小米车门配备有应急拉手,但在剧烈碰撞导致车门机械变形严重的情况下,即使解锁或使用应急拉手也难以打开车门。
最后,车辆起火燃烧的原因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传言称车辆电池在碰撞后瞬间自燃,火势凶猛增加了逃生难度。对此,小米予以否认,并表示事故车起火并非自燃,而是由于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所致。新能源车遭遇车祸后起火燃烧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小米SU7的起火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