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公司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起因是一起涉及小米SU7汽车的严重车祸事故,该事故导致三人不幸遇难。这起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小米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造成了重大冲击。
事故发生后,小米的市值在短短两天内蒸发了超过1200亿港元,股价也较历史最高点下跌了超过25%。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最新日期,小米的总市值已降至11546.01亿元。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小米及其创始人雷军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一直以来擅长通过营销手段打造品牌形象,但这次却显得力不从心。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而小米直到4月1日中午才发布相关公告。在这段沉默的时间里,公众对于小米的质疑和不满情绪不断累积。
小米发布的公告虽然详细列出了多项数据,但并未有效平息舆论的怒火。反而,由于公告内容过于官方和冗长,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事故责任的明确态度,被媒体批评为“灾难级典型公关案例”。公众普遍认为,小米在事故处理上缺乏诚意和责任感。
雷军在4月1日晚间亲自发文回应,表示小米不会逃避责任。然而,这一表态并未能挽回公众的信任。雷军的发声被指避重就轻,没有直接回应公众的质疑和关切。与此前雷军对试驾小米SU7没有摆渡车问题的迅速回应相比,这次事故处理上的迟缓和不力,让公众感受到了小米的傲慢和冷漠。
此次事故不仅让小米的品牌形象受损,也让智能驾驶技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舆论普遍认为,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不能过度依赖。基于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标准,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L2级别,要求驾驶员必须随时接管车辆。然而,一些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误解和过度信任,导致了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
此次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该车型在智能驾驶方面并未配备激光雷达,而是采用了纯视觉智驾方案。这一方案在夜间低照度环境下对临时布设的异形路障识别存在延迟,尤其是在车速较快时,有效检测距离不足,留给系统的应急反应时间有限。标准版小米SU7在电池设计上也存在安全隐患,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一旦发生电池热失控,可能会对乘员舱安全造成威胁。
小米在宣传小米SU7时,曾夸大了其紧急制动功能和安全性能,导致消费者对车辆的安全性产生了误解。此次事故的发生,让公众对小米的营销手段产生了质疑和不满。公众认为,车企在宣传产品时应更加客观和真实,不应夸大其词或隐瞒安全隐患。
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小米品牌的代表和象征。然而,这次事故让雷军也陷入了舆论漩涡。公众对雷军的期望和要求极高,认为他应该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声并承担责任。然而,雷军的迟缓回应和不够真诚的表态让公众感到失望和不满。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互联网造神容易毁神也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保持谦逊和低调,认真对待每一个消费者和公众的关注。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