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伪造的雷军公开信,为何能以假乱真?

   时间:2025-04-03 19:20 来源:天脉网作者:江紫萱

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汽车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撞上护栏后起火,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小米的应对措施充满期待,然而,网络上却流传出一封自称是小米官方的“公开信”。

不过,这封信很快被证实为伪造。原来,它出自一个利用AI技术生成网页的平台,该平台操作简便,即便是编程新手也能轻松创建网页,不论内容真伪。这封“公开信”在微博上被转发后,博主迅速意识到问题并删除了相关内容,同时表达了歉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伪造的“公开信”极具迷惑性,内容详尽且包含多个精确的数字和时间点,如“72小时内”、“个人出资1亿元”以及“晚上20点”等。这些细节使得该信在初看之下难辨真伪,甚至在媒体向小米公关部门求证前,许多人都信以为真。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AI生成内容真实性的担忧。

事实上,这种利用精确数字和时间点来增强信息可信度的手法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指出,商家在使用高精度数字估计送货时间和保修期限等指标时,能够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AI技术似乎深谙此道,不仅在文字描述上力求精确,甚至编造出看似合理的数据和表格来支撑其论点。

然而,这种精确性却成为了AI生成内容的软肋。当媒体和公众开始习惯于对这类信息进行仔细甄别时,那些过于完美、过于精确的信息反而变得不可信。人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信息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不完美,而AI生成的内容则过于“完美”,以至于让人心生疑虑。

人类对客观性的崇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疑虑。在伪造的小米“公开信”中,明确的时间点“20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使得该信在初看之下更具说服力。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客观性也开始受到挑战。AI生成的内容虽然看似客观,但实际上却是由一堆字节和代码构成的机器产物,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面对这一现状,公众不得不开始练习“一眼识破”的新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然而,这种技能的练习并非易事,它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甄别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负荷不断加重,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变得更加敏感和谨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