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清仓小米股票,家电巨头竞争白热化,雷军方洪波未来走向何方?

   时间:2025-04-03 18:17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商海的波澜壮阔中,每一个决策都似暗流涌动,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与深远的战略意图。近期,美的集团的一则动作,再次将商业竞争的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的集团于今年3月28日发布2024年年报后,有细心观察者发现,该集团已彻底清仓所持有的小米股票,此番操作套现约9.02亿元。若算上自2020年起数次套现所得,美的从小米股票上回笼的资金总额近20亿元。回溯至2014年,美的购入这些股份时,资金投入为12.66亿元。

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湖,激起市场千层浪。尤其是在3月31日,美的清仓小米的消息迅速登上百度、微博等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对美的的操作表示不解,认为其在小米股价飙升前夕选择退出,实属“卖早了”。毕竟,美的持有小米股权近十年,期间虽一度浮亏严重,但2024年小米股价持续攀升,且2025年的上升势头更为猛烈。尤其是今年以来,小米股价一路高歌猛进,于3月19日达到年内最高点59.45港元/股,与2024年34.5港元/股的收盘价相比,涨幅显著。有资深家电行业人士估算,美的若未提前撤退,将少赚约40%。

然而,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认为从长远来看,美的此举或许并非短视。他们指出,小米汽车业务虽备受瞩目,但收入仅为比亚迪的1/7,却享受着更高的估值,市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增长预期或许过于乐观。事实上,4月1日,受小米汽车事件影响,小米股价下跌5.49%,每股报收46.5港元;4月2日,股价再次下跌超4%。

对于美的清仓小米股票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基于美的的财务投资策略。随着小米股价上涨,美的选择套现属于正常的资本运作。美的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此举属公司正常投资操作,并无特别原因。当被问及是否与业务战略调整有关时,该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清仓行为与业务战略调整无关,美的的业务将继续坚持to C与to B并重的发展策略。

然而,不少观点认为,这场套现近20亿元的资本撤离,不仅标志着美的财务投资的结束,更是中国智能生态链从“共生”走向“博弈”的关键节点。回望过去,美的与小米曾是“共生”的盟友。美的希望通过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渠道加速自身智能化转型,而小米则希望借助美的的制造能力和渠道优势拓展智能家居领域。双方曾通过战略投资成为彼此早期的重要股东,并在“双向奔赴”中各有分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奋斗目标开始出现错位。美的希望借助小米的IoT生态转型为智慧家居服务商,而小米则希望美的成为其供应商,代工生产智能家居产品。一场人才纠纷更是成为双方关系恶化的导火索。自此,美的转向华为鸿蒙生态,小米则扶持长虹代工。双方关系渐行渐远,直至在多个业务领域“短兵相接”。

尤其是小米自2013年进入家电行业以来,初期以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为主,后逐渐拓展至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与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形成直接竞争。近年来,小米大家电业务收入节节攀升,增长率超过40%。尤其是小米空调业务,增速惊人。截至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量已达680万台,线上市占率达11.77%,跻身行业前三。这对美的等传统家电品牌构成了巨大挑战。

在智能家居生态链方面,小米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截至2024年末,小米IoT设备激活数已达9亿台,远超美的集团的1亿台。其“米家App”已成为智能家居流量入口,削弱了美的通过M-Smart系统构建生态的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双方虽发展路径不同,但仍存在间接竞争关系。

尽管美的和小米在业务上存在诸多重合与竞争,但两家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多元化路径却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他们的目标都是打造实现多元化生态链闭环的全球公司。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双方的关系也愈发紧张。美的集团正通过B端业务如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突破增长瓶颈;而小米则继续深耕C端市场,以手机和汽车业务为主导,同时加速布局IoT生态。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美的与小米从曾经的盟友变为如今的劲敌。双方在各自领域不断发力,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未来,双方之间的较量或许还将持续升级,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商业大战都将成为中国智能生态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