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文化鸿沟,让中国文论关键词走向世界?

   时间:2025-04-03 18:14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近日,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创生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如何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文论与美学,成为文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论中的关键词如“诗言志”、“文以载道”等,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传统。然而,这些关键词的翻译却成为一大难题。外国友人在赞叹中国文论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深感其难以捉摸。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这些关键词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文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被视为推动新思想生成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触手可及。美国汉学家史华慈曾指出,人类经验共有着同一个世界,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桥接者通过融通中西的理解视域,在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启发下,创生出新的思想。

例如,德国学者海德格尔将《老子》中的“知其白,守其黑”创造性地翻译为“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这种翻译不仅展现了海德格尔的创造性,也体现了《老子》原文的智慧。同样,中国作家林语堂成功地将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词译为英文,其译作不仅获得了广泛好评,也体现了译者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在其著作《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中,对中国文论关键词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他并不简单直译“理”、“事”、“情”等关键词,而是从“诗的直观悟性”、西方的“超验——模仿”说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方式,为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传播译介中国文论关键词时,溯源辨流、讲清来龙去脉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诗言志”作为中国诗论的纲领,其内涵丰富而深远。如果将“志”简单对译为“志向”,则未免过于片面。通过追溯《毛诗序》、《毛诗正义》等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志”的含义,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

避免用一种文化中的类比词翻译另一种文化中的关键词,也是实现跨文化创生的关键。例如,中国文论的“义”与英语文化中的“justice”、“righteous”等词只是意义相近,并不等同。西方汉学家安乐哲以“重要的能量场”来解说中国文论的关键词“气”,这种创造性的术语创构为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参考。

意义的分享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全球意义分享与跨文化创生,必然要求重构出新的交流情境。这种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间,需要跨文化交流双方互相平等地体察另一种文明的地方性知识,从而建构出新的理解视域,创生新的交流情境。

事实上,在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场域和艺术场域中,这样的情境正在创生与发展。例如,中国文论关键词“意境”的翻译曾引发广泛讨论。卜松山在其著作中从多方面讨论了“意境”,不仅追溯了其理论渊源,还列举了生动的翻译成果,为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可贵贡献。

中国文论蕴含着关于人性、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智慧。通过跨文化创生,这些关键词必将在全球不同“地方”落地生根,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为跨文化民心相通奠定坚实基础。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