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就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爆燃事故导致三人死亡的事件作出回应。
雷军代表小米公司,向在事故中不幸丧生的三位年轻女孩表示深切的哀悼。他指出,虽然事故的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但三位年轻生命的逝去已无法挽回。
事故中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表示,他希望小米公司能提供更详细的说明,以了解事故发生的真相。
事故初闻时,许多人表示难以置信,毕竟涉及的是小米这样的知名品牌和高速爆燃这样严重的事故。然而,随着小米公司的正式回应和事件细节的逐渐披露,这一悲剧的真实性已不容忽视。
据小米公司发言人透露,事故发生当晚10点左右,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行驶速度达到116km/h。在驶入施工路段并改道至逆向车道后,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了分心报警。随后,系统多次发出预警提示,最终在驾驶人接管后,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配置并不算高,没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也仅有一个。在夜间可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车辆的表现并未显得过于离谱。有人质疑驾驶人是否熟悉智驾系统的接管机制,以及为何在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有31%。小米公司解释称,其AEB系统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三名年轻女孩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将生命权完全交给了一套在行业内并不算领先的系统。她们可能从未想过,自己设定的目的地再也无法到达。
近年来,汽车行业普遍宣传高阶智能驾驶,从车位到车位、零接管等标签层出不穷。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L2级辅助驾驶的定义明确指出,驾驶员仍需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但长期在宣传影响下,许多车主已经过于信任智驾系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忽视了交通规则。
厂家在宣传智驾系统时,往往强调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却很少提醒车主潜在的风险。许多车主在提车初期可能进行了智驾训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驾驶经验的积累,他们可能逐渐放松了警惕。当朋友想试驾智驾功能时,系统也往往不会拒绝,这无疑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作为车企,应当对智驾系统可能引发的悲剧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虽然当前智驾系统在某些场景下表现良好,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心。尤其是对于那些配置较低的车型,其智驾系统的表现可能更加令人担忧。厂家在宣传时应更加客观、理性,避免过度夸大智驾系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