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行业整顿风暴席卷全国,河南率先行动
近年来,校外培训行业因市场需求激增而迅速膨胀,但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乱象:机构倒闭跑路、霸王条款横行、高额预付费用难退、非法机构藏匿居民楼、虚假宣传泛滥、师资造假以及安全隐患重重。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教育市场秩序。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教育部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全国校外培训监管政策创新与实践培训班,标志着校外培训整治行动进入新阶段。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培训服务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此次主动承担起破局重任。
会议强调,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必须科学分析“双减”政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坚持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持续深化改革,力求标本兼治。此次会议释放出了三大信号,预示着校外培训监管将迎来全面升级。
首先,郑州市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在校外培训监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依托“郑州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该市开发了学科类违规培训“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形成了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同时,郑州还利用数字化平台,通过线上巡视与线下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校外培训“AI监管”模式,将违规培训行为置于全民监督之下。
其次,会议汇聚了各省监管负责人,重点交流了执法经验。以西安市为例,该市对学而思、新东方等头部教育机构进行了严厉查处,展示了打击违规培训的决心和力度。会议要求各地学习西安经验,加强跨地区协作,推动执法流程标准化,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会议还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节假日停课、取缔隐形变异培训等政策,以西安的“学科类培训清零”行动为样板,释放出严打违规培训的强烈信号。这一举措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校外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教育环境。
然而,监管新政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合规机构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机构不得不转型托管或素质教育领域。同时,头部机构遭遇精准打击,行业标杆被树立为反面典型,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而中小机构则面临系统性淘汰的风险,无法满足资质审核、风险保证金等要求的机构将被逐步清退。
尽管如此,监管行动仍在继续。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将线上线下培训机构纳入全国平台全流程监管,并向社会公开展示培训机构“黑白名单”。河南省教育厅也发布了违规举办校外培训的举报电话和信箱,鼓励全民参与监督。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监管行动中,家长们逐渐从“广告迷信”中觉醒,开始用“数据理性”来选择培训机构。然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有的中高考选拔机制下,家长对学科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这使得监管与需求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无论如何,这场监管风暴已经为校外培训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